书式生活
今年,上海书展进入了第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编者、作者、读者共同写下的城市书香诗篇。
阅读亦是悦读,书海与人海中,热爱与热爱相遇,共同碰撞出零星的故事,散落在时间的缝隙里。
2024上海书展 ©王凯
编者作者|相约在书展“退休”
从青年编辑到如今的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是出版界的“老兵”,也是上海书展上从未缺席的“老兵”。历届上海书展中,他策划的作者新书签售活动超过了一百场,作者见过不少,读者见过更多。
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杨柏伟参与的第一场活动是连环画《大亨·大班》的新书签售会,出场的嘉宾是时年八十的老作家沈寂和两位画家戴敦邦、孙愚。由此也开始了杨柏伟与戴敦邦先生二十年的愉快合作经历。
2006年,杨柏伟(左)和戴敦邦(右)、戴红倩父子在书展
杨柏伟口中的“戴老爷子”可以说是上海书展的“劳模”,历届书展他的“出勤率”是百分之百,近几年每届书展的活动场次都不会少于三场,有时竟然是一个下午三场活动“连轴转”。
2005年的书展,杨柏伟记忆尤深,他陪着“戴老爷子”和沈寂签售《老上海小百姓》时,“戴老爷子”的“老慢支”发作,咳得整夜无法平躺。为了不让读者失望,老爷子还是足足签了一个多小时,比活动规定时间“拖堂”了半个多小时。天气炎热,读者热情高涨地围在身边,正常人都会觉得有点气闷,而患病没有休息好、又体力透支的老爷子在活动结束后,一口气一松,竟然差点休克,大家都惊出一身冷汗……
去年,杨柏伟和戴敦邦在书展
有次活动结束,杨柏伟扶着戴老问:“吃力吧?”戴敦邦笑着说:“勿吃力,比吾画图轻松多了。吾最好人再多一点,宁可手签了断脱,要是拨救命车车走还要好白相来!”哈哈一笑后,杨柏伟与戴老约定:“吾六十岁退休,侬一定要陪吾,到侬九十岁,阿拉一道来了书展退休。”
读者|两小时精神“觅食”
对于书展上能够直面读者的机会杨柏伟十分珍惜,在书展,编者与读者精准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坦诚地表达意见。他们在书展相遇,渐渐相熟,进而相知。
2024上海书展 ©王凯
记得2016年前后的那几届书展,展期内总能看见一对拖着行李箱的夫妇,原来,他们家住苏州,几天里,他们一早从苏州出发,坐火车到上海展览中心参加书展,当天傍晚书展闭展再坐火车返回苏州,次日重复相同的行程。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与执着,这对夫妇也渐渐成为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朋友,时常会去编辑部交流“书事”。
还有一位残疾人读者,家住真如附近,好几届上海书展,总是坐着轮椅前来,挥汗如雨的日子,让人感佩……
2024上海书展 ©王凯
曾经在静安宾馆任大厨工作的李志明师傅,几乎每届书展的开幕日都会来上海展览中心“报到”。彼时还未退休的他,下午4时左右,正是午餐和夜市之间空隙的两个小时,他从静安宾馆骑车到展览中心不过10分钟,逛书展成为这两个小时里寻觅精神食粮之途。
“同事的父亲雷群明每年书展都会给我留票,20年几乎从不间断,渐渐地我们成了忘年交。他得知我平时喜欢读书写文章,就经常鼓励我,支持我。80多岁的大雷至今仍然笔耕不辍,他将数十年的日记整理出版,每次有新作出版都会赠予我,这个榜样影响了我。”至今,李志明还收藏着20年来所有参加过的书展门票票根。
忘年交大雷给李志明的签名
每年的书展给李志明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最初的上海书展讲座不如现在多,还没有开设夜场,工作日里去书展有些困难。好在当时的报纸上都刊登书展目录,李志明就做好功课再去。对知识的渴望,让李师傅想尽办法从各种渠道收集讯息,一次次走进上海书展。
一开始逛书展,李志明寻觅的是一些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烹饪类书,后来渐渐买一些畅销书。2017年,李志明请“书展劳模”陈子善老师在《作别张爱玲》扉页上签名,回家发现写的内容不对,“再版20年,陈老师写成了30年,次日我又在书展上找到他,他题了更正。”
李志明收藏的书展门票
购书、聊书、藏书,书展现场成了人的海洋,书的世界。李志明喜欢“闹猛”,闹猛的书展上能碰到许多想见的作家名人,还能交上知心的朋友,喜欢主导了一切,“夏天,路过上海展览中心,看到上面的广告挂了出来,心里就涌动起了要进去见见老朋友,闻闻书香的渴望。”
今年,已经从厨师岗位上退下来的李志明将挑一个日子带上孙辈一起去展览中心感受爱上海、爱生活、爱读书的书香氛围。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图片:王凯摄影,受访人提供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