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逝世,享年95岁,系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公开资料显示,周光召,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周光召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周凤九曾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长,被誉为湖南公路界的泰斗。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家迁移四川。1941年入南开中学住读,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和自学能力培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耳闻目睹的事实,改变了他原来想学电机的初衷,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一年以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幸听到周培源、钱三强教授的授课。1951年考取本系研究生。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彭桓武教授,从事基本粒子物理专业研究。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物理系讲师。1957年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中级研究员,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发表30多篇论文,两次受到研究所的奖励。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59年苏联从中国撤走全部核专家,声言中国15年也休想搞出原子弹。他闻悉后十分激愤,召集在苏联的中国专家讨论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搞原子弹的问题,并自告奋勇致信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承担祖国下达的这项光荣任务。”他开始潜心钻研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为研究原子弹做准备。他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简明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上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国际同行称赞他的研究工作“震动了杜布纳”。

他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和核应用理论研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设计、研制和试验方面卓有成就,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及科学事业发展作了重要贡献。1980年,他在国际粒子物理会议上第一次公开露面,钱三强向海内外科学家介绍说:“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称赞说:“在我们同行中,他也是相当出色的。”1987年,他以“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目前,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21位已经去世,尚有2位健在——王希季院士(103岁)、孙家栋院士(95岁)。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像。新华社图

周光召:我只不过是万分之一

在太空中,有一颗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

作为经历过“两弹一星”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家,周光召回忆说:“我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30岁后,我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做纯基础科学研究转到从事国防科学试验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大物理系当讲师,曾三次被推荐去苏联留学,但因有海外关系没被批准。我并没有因此闹情绪,该怎么工作还怎么工作。我认为,一个人才干的发挥确实需要某种机遇,但关键还在于个人努力。说到底,机遇是一种良好的条件,它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刻苦努力,才会迎来新的机遇。”

周光召从青年时代便善于独立思考,从不盲目迷信权威和已有的研究结论。1957年春,周光召被国家派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那时,各国科学家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在一次讨论会上,有位外国教授报告了自己关于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周光召却阐述了相反的意见,不料那位教授发火了,恼怒地说道:“你的意见没有道理!”

面对国外权威的疑惑与不屑,周光召当时并没有辩驳。他认真而踏实地又研究了三个月,一步一步地验证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理论和实验物理》杂志上。不久,美国科学家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问世的过程。当时就有外国科学家说:“假如周光召将来得诺贝尔奖,我不会感到惊讶。”

在莫斯科学习的4年时间里,周光召两次获得了联合研究所的科研奖金,发表论文30多篇。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又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赝失流守恒律”,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他的名字从此蜚声中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访问莫斯科杜布纳研究所时,向一位苏联科学院院士问起周光召,那位院士佩服地赞叹说:“噢,周光召,他的研究震动了杜布纳!”

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周光召把在苏联工作的部分中国专家召集到一起进行讨论:离开外国人的帮助,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奋斗。周光召坚定地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他时刻准备放弃手头的基础研究,接受国家交给的任务,不管回国做什么。

1964年10月15日,在罗布泊高高的铁架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等待起爆。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周光召突然接到前方的指示,要求他把一些重要的过程重新计算一遍。当时大多数技术数据已经被送到了试验基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仅凭着记忆对早期的工作又进行了重新演算,并在回复有关领导的备忘录上签字“建议按原计划试爆”。

随即,东方地平线上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试验成功。在氢弹的研制过程中,周光召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当别人提及他对研制两弹所作的贡献时,周光召就显得极为淡然和低调。他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所能完成的事情,是10万人以上的共同工作。在我看来,每一项工作都很难分得出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如果非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我只不过是万分之一。”

原文刊载于2023.04.27《解放日报》“两弹一星”三元勋

——记孙家栋、周光召、王希季 作者:王建柱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施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