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

白袍加身,任重道远。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在上海,9.23万名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数达1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医师们的双手不仅传递着技术与专业的力量,更倾注了无尽的关怀和希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都是对生命最深沉的敬意与呵护。

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表示,随着健康理念迭代更新、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市民对于高品质的健康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申城“白衣天使”们立足学科高地,发挥专科特长,临床上品、科研上进、科普上心,是健康促进的“主力军”。

今天,让我们走近三位上海滩优秀的“六边形”青年医生,聆听那些关于“医”瞬间的真实故事。

节日快乐,感恩有你!

图片[1]-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01

仁济医院宋奇翔:

“尿三代”打造“愿闻奇翔”形象

他有个挺有味道的外号:“尿三代”,自嘲“祖传下水道维修”。

仁济医院泌尿科主治医师宋奇翔,出生于医学世家——爸爸和外公都是泌尿科医生,外婆是麻醉医生,妈妈是中医。打小,他看的书是解剖图,玩的玩具是导尿管。

图片[2]-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仁济医院宋奇翔医生参加《健康脱口秀》

可谁也没想到,“尿三代”最初的梦想,是音乐。从小就精于小号的他,曾梦想有一天站上舞台。都说高考时“错的每一题是为了遇见对的人,对的每一题是为遇见更好的自己”,命运还是让这位“尿三代”“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刚开始实习那会儿,有位教授建议我去骨科。因为我人高马大,和骨科挺配。不过,我自己还是喜欢精细活儿,加之家里和导师都是泌尿专家的潜移默化,最终‘子承父业’。”宋奇翔回忆。

“讲一两位印象深刻的病人”,这样的问题,宋奇翔答过很多遍了。每次门诊四五十人,经年累月早已看了数不清的病人。可总有那么几个点滴瞬间,汇聚成职业生涯里最宝贵的记忆。

有位十年前动过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姑且称他“老张”。因为肿瘤缘故,老张在放疗后出现了尿道狭窄。前后两三次,反复三四年的尿道狭窄修复,没有缝补起老张的人生,倒让生活愈发支离破碎。尿道狭窄是解决了,可多次手术也让老张的尿道功能变差,他开始严重漏尿,每天约有1000毫升——成年人一天的尿量也不过1500毫升上下。

老张只好每天用保鲜膜扎住尿道口,痛苦可想而知。他找到宋奇翔,请求无论如何帮他结束窘状。做了尿道悬吊术,老张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总是“治标不治本”;又过了半年,宋奇翔为他做了人工括约肌植入手术——这是仁济泌尿科的优势和特色。术后,困扰老张十年的排尿和漏尿问题,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病人能有尊严地生活,他自己非常激动。作为医者,能将复杂病情的病人治愈,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宋奇翔感慨。

图片[3]-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还是要感谢那段吹小号的经历,让宋奇翔迈入健康科普领域后,更自信,也更有勇气。这位《健康脱口秀·第三季》全国季军坦言,自己不想当“网红医生”,也并非要做一些博眼球的事。用脱口秀的方式科普,对他本人来说是“扫盲”,学到了很多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对老百姓来说,也是“扫盲”——他们能轻松地接受“有味道”的泌尿知识

他说,年轻医生就该忙起来,不忙,倒有危机感。以前医生要“医教研”,如今加了科普,更“坐实”了医生“六边形战士”的本质,“门诊一上午要看四五十号病人,一位位讲清疾病的发生、经过和如何治疗是不现实的,而科普能很好弥补这一问题。”

喜人的是,“愿闻奇翔”的科普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真正有需要的人看到后,积极面对自己的疾病,主动就医,“科普让百姓认识到问题,也让我们看到百姓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督促我们通过临床和科研来解决。”

02

龙华医院汤康敏:

小小银针是针更是“真”

曾经,她站上《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一曲用口弦吹奏的《信天游》技惊四座。

一度,她挺不想回忆这段往事。那会儿的她,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保研,担心导师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对上节目有些抵触。导演组倒是对这个学中医的姑娘赞不绝口,在征求导师陈跃来教授的意见后,阳光的汤康敏让国人一睹杏林中人的风采。

图片[4]-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龙华医院汤康敏医生为患者把脉

甜甜的笑容,柔和的声音,走进龙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针灸部医师汤康敏的诊间,你会有种错觉:我不是来到医院,而是和老友“串门”聊天儿。她的学生忍不住“吐槽”:“汤老师,你看一位门诊的时间太长了!”

她笑笑,不置可否。手中的小小银针,是针,更是“真”

她分享了两个印象深刻的门诊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两年前,一位西藏患者舟车劳顿来到上海,他是位渐冻症患者,无法自主排尿,每天只能依赖导尿管排尿,很痛苦。施针后仨小时,她听到了家属的惊呼,病人自己尿出来了!再历经三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这名患者自主排尿基本恢复,年底回到老家,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临床上,这样的病人可不少。龙华与仁济两家医院的泌尿科“强强联手”,以“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为突破口,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建立聚焦泌尿系统疑难疾病的“防、治、康”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

相关研究收治了近百例患者,有爷叔来时很激动,“汤医生,你如果能帮我控制住尿失禁,我就给你跪下!”

后来呢?“我收到的第一面锦旗,就来自这群病人。”汤康敏说,亲手一针针扎出的数据显示,针灸治疗配合盆底肌训练,有效率超七成,“中西医结合大有可为!”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失眠患者,当她在大夏天裹着厚衣服走进诊室,汤康敏还以为是“坐月子”来调理的。“她一开始似乎不信任我,也不肯多说。”汤医生回忆,慢慢地,在自己温和地引导下,病人放开了,最终嚎啕大哭起来——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导致整宿整宿失眠,进而人发冷、体虚。那天,汤康敏通过针灸治病、也治心。中医看诊讲究“望闻问切”,所谓“望”便是望其神,“第二次来的时候,她穿着正常了,眼里也有神了。”更重要的是,她能一觉睡到早上五六点了!

图片[5]-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小小的银针,在临床上是器具,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在生活里是‘真’情,传递医者正确的生活理念和对生命的正能量。”汤康敏说。

回首达人秀的经历,汤康敏早已释怀,特别是参加了《健康脱口秀》之后。她明白,让更多人看到你,才是中医科普传播的最佳途径,“一篇脱口秀的讲稿,往往要改上十几二十遍,每一个抖出的‘包袱’都是精心打磨的‘知识点’。”现在,汤康敏很感恩当初的荧屏经验,给了她更大的底气,用自己的所长向全社会传递中医文化和知识。

都说“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在汤康敏看来,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便是将疾病的时间轴前移,让人们真正认识健康、了解自身。

03

上海长征医院曹鹏:

一次次“上台”中收获幸福

“幸福是什么?”

听到上海长征医院颈椎外科副主任曹鹏这样发问,一时让人怀疑自己调错了频道。

难道属于曹鹏的开场白,不该是“我是一名脊柱外科医生,为了恶补脱口秀,我的手术间隙都在看我们前几季的节目,真的给我笑抽了。可是病人很紧张啊:怎么手术还没开始,医生先抽上了?”

小时候的曹鹏,生长在部队大院里。他所理解的“幸福”,是一块糖或一个玩具,也是大院里医生叔叔、护士阿姨脸上那种发自肺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可随着年龄越大,见到的世界越广,曾经看到的“幸福”却越来越少了。

从小环境的熏陶,让曹鹏自然地走上了医学道路。当然,他也想拾起曾见到的那份幸福。

找到了吗?曹鹏回忆起一位80多岁老太太的故事,年轻时本是文艺工作者,可上了年纪摔了一跤后,便再也离不开轮椅。心高气傲的老太太怎能接受如此的晚年,可一位位医生的“摇头”也让她一次次失望。

图片[6]-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上海长征医院曹鹏医生为患者手术

老太太找到了曹鹏,“手术好吗?哪怕死在你手上,我也不怪你!”有些医生会觉得感动,这是莫大的信任;可曹鹏当时却觉得,压力太大了,甚至是在“绑架”。可他还是收下了老太,“我要试一试,可以说,我和她是捆着炸药包一起冲向病魔。”

要想让老太重新站起来,就要动一场4级手术。在外科手术里,4级意味着最高风险、最高等级。在此之前,是漫长的改善骨质的前期准备。术前谈话,医生们告诉老太太,有可能摘不了管,下不了台。她还是那句话,“我相信曹医生,哪怕死在你手上,我也不怪你!”

“第二遍听到,我觉得是悦耳的,我能感受到病人最真诚的信任。除了医生这份职业,似乎很少再有‘以命相托’这般无条件的交换了。”故事有个美丽的结局,手术很成功。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一如既往信任医护,最终,她狠狠地把轮椅扔在了地上。

她为曹鹏送上了一面锦旗,不高的她几乎被锦旗完全挡住。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曹鹏都会笑,却也立马意识到,自己似是拾起了曾经想要寻找的幸福,“医生看病人,不能只盯着病,而忘了那个人。”

曹鹏严肃地说,医生要对病人好,这不是一句空泛的话。病人给予医生的,不亚于医生所给予的。成长道路上,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病人带给医生的。

图片[7]-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六边形”青年医生讲述“医”瞬间-小师评

曹鹏是《健康脱口秀·第一季》总冠军

上台,是能给医者带来幸福的。对曹鹏来说,“上台”的意义不止手术台,还有脱口秀的舞台。这位《健康脱口秀·第一季》的总冠军觉得,这两种“上台”,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手术台上是将有形的病痛切开、治疗、缝合;脱口秀舞台上则是将无形的伤痛打开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一边笑一边觉得: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伤痛啊

“你现在不去公园里走走,你都不知道大爷大妈们的身体能有多好”“枯藤老树昏鸦,树上挂着大爷大妈”……这些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都出自曹鹏之口。他很清楚,在离开医院的地方继续给人“看病”,要付出更多。

他也清楚,站在脱口秀舞台上的,是带着职业身份、科普任务的“曹医生”,“如果我在舞台上的话能被一个观众听进去了,那我的手术台上就可能少一位病人。”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郜 阳

图 片 |徐 程 采访对象供图

编 辑 | 海岸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