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开书店
这两天的上海,满城书香。
在一条百年弄堂口,有一间不大的书店,就像三、四十年前一样,书可以买,也可以租。看完了还回来,你可以把读后感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封面,让它在书架里,静静地等待下一位因为你的推荐而翻开它的人。
这间乐开书店的创始人叫赵艳苹,书友们都喜欢叫她“蜗牛”。
她说:“是那第一张便利贴,泛起了涟漪,后来这样的便利贴就越来越多。”
蜗牛
开书店13年来,她让便利贴成了书友们隔空交流的桥梁,也期待借书的读者里走出中国的海明威。
书友里,也许藏着“海明威”
80后的蜗牛生长在山东,故乡有很多租书店,一本一毛钱,大朋友小朋友都来借。后来,她去外地读了大学,走进了互联网行业,看的都是专业书籍,没有了自由自在的阅读,而且她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租书店也都一个个消失了。
蜗牛和丈夫
2011年,因为身体的原因,蜗牛辞职回家休养。丈夫对她说:“既然自由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有什么梦想?”她说那就开一间可以租书的书店。
没有开店的经验,她就买了很多开书店的书来读。一本《书店风景》让她着了迷,这本书带她走访全世界上千家书店,最让她难忘的是法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海明威在那些没有钱买书的日子里,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了很多书去看。
莎士比亚书店令蜗牛难忘
上海这座城,藏龙卧虎,也许来租书的读者中就藏着下一个海明威,谁知道呢?于是,蜗牛就在娄山关路开了第一间乐开书店,蜗牛选择这个名字,是希望书店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多的欢乐与开心。租书一天只要一块钱,不限本数,只要你能看完,一天来换一百次也可以。
书店开了三年,租书的会员越来越多。有人打开了新的世界,有人走出了人生低谷,有人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一天,书店所在商场要调整经营模式,给蜗牛3天时间搬家。别说是家书店,就是普通人家搬家,3天也不够。一筹莫展之际,书店的会员们各展所长,因为都在书店周边工作和生活,有的帮忙找商场协调延长搬家的周期,有的帮忙找房源……
最终,不到1个月的时间,在大家的帮助下,书店在原来商场的马路对面重新开业,书店的会员一个也没少。
便利贴,隔空交流的桥梁
便利贴上写读后感,也是从书店开业那会留下来的老“传统”。
一开始,蜗牛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每位租书的读者发一张便利贴,一来希望读者用便利贴当书签,减少书上的折痕;二来也可以用笔写几句感受留给下一位读者。没想到,蜗牛很快就收到了便利贴上的第一段文字。
有些美好的事,就像读到了一本好书一样,翻开了就停不下,渐渐地书店里的书上贴满了便利贴。
“读聂鲁达的情诗,读着读着,脑海中便自然勾勒出了爱人的轮廓。”“第一次去超市、第一次野营、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吃自助餐、第一次看演唱会……啊!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第一次!”“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家中有女孩的家长,特别是即将或正处于青春期的妹妹,当然不只是给青春期的女孩子,所有没有接受过正儿八经性教育的家长,都可以翻翻看!”……
林林总总的便利贴上,虽然寥寥几笔,但都是肺腑之言,比起那些所谓高大上的序言,更加贴心。
有一对母子,儿子第一次跟着妈妈走进乐开书店时上小学2年级,妈妈看了便利贴上的介绍,把《战马》递到了儿子手上,儿子从此爱上了阅读。如今,儿子已经上大一了,他成了为妈妈推荐书的人,也会写上自己的感受贴在书上与人分享。
众所周知,开一间书店是不容易的。关于蜗牛和她的书店的故事还有很多,不妨去看看一部胡歌解说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的快乐和收获。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翔
图片:受访人提供、IC图,部分源自网络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