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经济学的泰斗级人物——陈岱孙。
他拥有英俊的脸庞,185cm的大高个,18岁进清华,26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可谓风流倜傥、学富五车。
这般学霸男神,不知道有多少女学生仰慕他!
然而,陈岱孙却终身不娶,孤独一生。
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但这个谜团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解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岱孙的人生,找找答案——
陈岱孙
01
1900年,陈岱孙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这个家族出过不少进士和举人,他的祖父(陈宝璐)与两位伯祖(陈宝琛、陈宝瑨)“兄弟三进士同榜夺魁”,传为美谈。
陈岱孙是家中长孙,从小被寄予厚望。
他自幼入陈家私塾,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而他的外祖父是驻外使节,又专门请了外国老师教他英文。
成年后,陈岱孙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成为那一代人“学贯中西”的代表。
陈岱孙
1927年,27岁的陈岱孙学成归国,被清华聘为经济学教授,一年后担任经济系主任。
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一条自律的原则:
“坚持用中文讲课,绝不掺杂英语!”
他花了大心思,把所有讲课中涉及的学术概念、术语、词句全都译成了中文。
他认为,中国教师用纯粹的中文授课,应当是一个基本原则。
陈岱孙
在清华,陈岱孙的课是公认的好。
他讲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
从上课铃声响起,一直到最后一句话讲完,合上书本,恰好下课的钟声也响了,让同学们既惊叹又欣赏!
学生们私下称赞他:
“岱孙师伟岸修长,双目炯炯,予人第一印象,可望而不可即,颇有高山仰止之感。”
1938年,陈岱孙从长沙赴昆明的途中
02
陈岱孙是个超级型男,平日里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开着一辆黑色轿车来上课。
这样的钻石王老五,自然让很多女生为之倾心,他也本应有一个好姻缘。
然而,命运好像跟陈岱孙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偏偏不能月圆成双!
陈岱孙回国后已经快三十岁,家里给他安排了几次相亲,但都没有成功。
有人说,陈岱孙之所以看不上别人,是因为他爱上了北师大的校花王蒂澂(chéng)。
王蒂澂周培源
王蒂澂是一个典雅温婉的美人,她曾经对陈岱孙赞美不已,称他是“绝顶聪明”。
不过,他们并没有走到一起。
怎么回事呢?
陈岱孙的两位好友——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培源,都在追求王蒂澂。
左一周培源;左三陈岱孙
陈岱孙跟周培源尤其要好,他晚年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周培源先生》,开篇便是:
“周培源先生和我60多年的深交,开始于他从美国学成归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的1929年。如果不是由于一个可以说是偶然的机遇,我们也许不会成为深交。”
当时,两人都是单身,煮饭吃饭不方便,便组织了一个饭团,“一起吃了几年饭,熟了。”
之后,这对好友还一起练习射击,一起去郊外打猎。
“培源先生和我结为一组,我发现他的定向本领特强。在山中转来转去,我有时转糊涂了,而他仍然老马识途地认得归路。”
而周培源在1930年看到王蒂澂的照片后,便对她一眼定情,之后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可能出于对周培源的友谊,陈岱孙虽然非常仰慕王蒂澂的学识和美丽,但却没怎么追求王蒂澂。
最终,王蒂澂把绣球抛给了周培源。
而陈岱孙和叶企孙,两人后来终身未娶。
陈岱孙
除了“君子不夺人所好”,陈岱孙不去追求王蒂澂,跟其温润如玉、不争不抢的性格也有关系。
陈岱孙的学生李景端曾说,老师有句话影响自己至深,那就是:
“何必去勉强。”
正是这种超脱的态度,让陈岱孙选择了不去勉强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人或事,过着舒适自在的生活。
就像王维的诗《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他虽然对对岸有很多的向往,但那个对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那些对岸的人,没有机会认识就没有机会认识了。
这种“中止的能力”,其实需要更大的智慧。
陈岱孙
03
陈岱孙处事明快决断,不苟言笑,但也有浪漫的时候。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转移到云南昆明。
当时条件简陋,教室都是铁皮屋顶。
一天,陈岱孙正在上课,忽然下起瓢泼大雨。
雨打铁皮,把讲课声全淹没了。
他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4个大字:
“停课赏雨”
同学们先是一怔,接着就全场哗然,拥向窗前去看那倾盆大雨了!
陈岱孙
陈岱孙虽然研究的是经济学,但却写过这样诗意的句子:
“记得孩时吃丸药,常常喜欢把外边的糖壳先吃掉,尝一尝里边的苦味。久住在都市中,常感觉我们沿海省市所谓物质文明,不过像丸药的糖壳,实在的生活是要在这糖壳底下去体尝。”
可见,陈岱孙看似淡淡如水,实则饱含真情。
左二为陈岱孙
04
值得一提地是,陈岱孙是清华的大功臣,他在两次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抗战爆发时,时间紧迫,他毅然抛下清华校内的家,包括自己研究课题的草稿和全部原始资料,先行奔赴长沙、昆明筹备清华南迁事宜;
朱自清有诗《赠岱孙》,正是赞扬陈岱孙这一义举:
“书林贯穿东西国,武库供张前后军。”
二是抗战结束后,他又受命先期从昆明回到北平,整理被日寇严重破坏的清华园校舍,恢复和添置图书设备,招考新生,筹备新学年开学,迎回全校师生。
彼时,清华校园被糟蹋得不像样。
但是,陈岱孙居然在短期内把清华校园收拾到原先一样,重办大学。
对此,金岳霖非常钦佩:
“有非常之能办事的知识分子,陈岱孙先生就是这样一个!”
陈岱孙与周培源一家、林徽因一家等人合影
除了这两件事,陈岱孙还被林徽因、梁思成等人选为“群主”。
什么意思呢?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普遍穷困,家家嗷嗷待哺,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求外界物质援助。
而陈岱孙因为处事公正,被选为主事者,负责把收到的物资,比如现金、可以变卖的手表等集中起来,然后,在各家青黄不接、没米下锅的时候,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配。
左一周培源;左二陈岱孙;左三王蒂澂
那几年,王蒂澂因为患了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
周培源要照顾病妻以及三个幼小的女儿,非常辛苦。
陈岱孙一直与周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帮了周家不少忙。
当时,为了接送女儿们上学,以及去城里上课,周培源买了一匹马。
陈岱孙也买了一匹,寄养在周培源处。
每到周末,两人便骑马去附近的村镇赶集,购买油、盐、柴、米、鱼、肉等物品。
周培源夫妇与女儿们
周家的女儿们,都亲昵地叫陈岱孙“陈爸”。
陈岱孙喜爱这些孩子,尤其宠爱端庄而聪慧并极具个性的大女儿,对她爱护有加。
细细想来,这与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何其相似!
05
1953年,因为院系调整,陈岱孙从清华被调到北大。
往后余生,陈岱孙孑然一身,教书一世,尽日穷年,无怨无悔。
他说:
“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我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教书是离开名利的工作,为社会培养一些有用人才,很好。
几十年来,我看到一年年毕业同学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社会服务,作出成绩,感到无限的欣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情趣。”
晚年的陈岱孙,如仙似佛,平静而慈祥。
在一个人的日子里,他严守着自己的时间法则。
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吃早餐,八点开始阅读写作……往往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得以在静静的燕南园漫步一番。
陈岱孙
时间飞逝,转眼来到了1997年。
此时,周培源已经去世。
周培源的夫人王蒂澂卧病在床,且患了痴呆,记忆大多已从她的头脑中消失。
有那么几天,她突然反复问小女儿:
“陈岱孙怎么不来看我?”
女儿安慰她说:
“他比你岁数大,你应该去看他才是。”
数天之后,陈岱孙便告别了人世。
那天是1997年7月27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任教北大的陈岱孙在恍惚中对护士说:
“这里是清华大学。”
说完,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97岁。
陈岱孙长达97年的人生里,没有如花美眷、没有子孙满堂。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教书育人。
他先后在清华、西南联大、北大执教70载,可谓桃李满天下。
关于终身未娶,陈岱孙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第一我没时间,第二这种事情怎么也得两情相悦,我没碰到合适的人。”
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既然没有遇到那个两情相悦的人,那么做一个不愿将就的单身贵族,何尝不可?
而王蒂澂躺在病床上,不知人世沧桑。
奇怪的是,她从此再也没有提起陈岱孙。
天上仙曲,人间友谊,顿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