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的关停潮来了。
6月18日,浙江稠州银行吸收合并舟山地区两家村镇银行;
6月20日,辽宁有36家农村中小银行宣布“解散”,被辽宁农商银行吸收合并。
也在这几天,广东也有两家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内蒙古和河北各1家。
实际上,这家辽宁农商行在去年就合并了30家农信社。也就是说,1年多时间,辽宁农商行要完成60多家银行的整合。
这和去年月均6.4家的退出速度相比,今年中小银行的退出速度,明显加快了。
之前,高层就已经力推金融机构的供给侧出清大方向。
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所以,从 2023年开始,中小金融机构的关停大幕就拉开了。这一年,有77家银行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名单中消失,下半年最快,没了71家,而在此前的5年间,银行数量基本变化不大。
最近,金融监管总局进一步明确:探索推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兼并重组,通过发起行吸收合并、他行收购兼并多种方式实现村镇银行减量提质。
为什么要大规模合并中小金融机构呢?
首先,是数量太多了,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供给过剩。
截止2023年末,全国有449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中小银行的占比超过 90%。
业内表示,这些金融资源,之所以过剩,也和我们的地方政府有关,每一块金融牌照,都是地方政府赚钱的聚宝盆,也是突破限制的白手套,更是税收的来源(比如县级农商行合并成省农商行后,税收就归省里了)。
其次,近几年部分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不善、内控不严的问题逐渐凸显,监管指标触及红线问题频发,不良率高企、资本充足率不足成为中小银行经营的难题。
简单来说主要是 2 个风险:内控风险,大股东把银行当提款机;违规风险,违规操作让银行陷入经营风险。
比如,2018年,河北有一起银行骗贷大案,案值26亿。后来查清是银行监守自盗。
2005-2019年间,“明天系”通过注册209家空壳公司,通过借款形式套取包商银行信贷资金,形成的占款高达1560亿元,且全部形成了不良贷款,最终导致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
央行曾经对银行做过评级,高风险银行有337个,其中农合(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191家,村镇银行132家,占到了95.8%。
2020年四季度到2022年四季度,央行的风险检测预警,413家次,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占了295家次,占比71%。
现在,银行业的净息差已经跌到 1.54%,创出历史新低,连大型银行的经营压力都越来越大,在规模、网点和科技实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小银行,就可顺势兼并重组了。
目前看,中小银行改革重组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合并新设,即体量大致相当的几家银行各自解散,然后合并新设一家银行,比如四川银行、山西银行,都是在几家市级城商行基础上合并新设成立的;
二是吸收合并,由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吸收合并几家小银行,如2022年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
三是改革重组,对经营遇到问题的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改革重组,如恒丰银行、锦州银行;
四是破产重整新设,如包商银行破产后,新设蒙商银行承接其在内蒙古自治区业务。
另外,还存在债权重组情况,即通过打包出售部分资产来化解资产质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