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成立新公司,全面切入医药流通产业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 上海报道

不久前,绿地控股(600606.SH,简称“绿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上海绿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绿地医疗”)。这家公司由绿地集团持股70%,上海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绿地贸易港集团”)持股30%,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由绿地贸易港集团总经理薛迎杰担任。很显然,绿地有意将之与房地产做出切割。

绿地对外宣称,成立绿地医疗产业集团,并与九州通(600998.SH)、联影医疗(688271.SH)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是绿地全面切入医药流通产业链的一个信号。绿地此前也有涉足康养产业,此次成立医疗产业集团,意图通过深入绑定国内外头部医疗企业和机构,构建医疗产业多链路业务体系,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医疗供应链管理及健康服务企业。

目前,绿地医疗已开展相关的合作。据绿地医疗产业集团业务负责人王晨介绍,绿地医疗与九州通的合作集中在配送和医院供应链管理(SPD)业务上;与联影医疗则是一同出海,合作开拓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市场。

王晨于2023年10月正式加盟绿地医疗,此前在国药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国药口腔任职副总经理。王晨加盟至今,除了帮助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完善绿地医疗产业全产业链的规划之外,还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团队。据其透露,团队正在逐步扩张中,目前绿地医疗在哈萨克斯坦已找好合作伙伴,并计划于7月中旬带队奔赴哈萨克斯坦,与相关部门沟通推动下一步合作进展。

房地产跨界医疗,绿地并非独家,融创、远洋、万达、复星等早已布局医疗产业。

医药流通全产业链布局

若不是张玉良与迈瑞集团创始人李西廷的一次长谈,可能就没有绿地医疗产业集团的诞生。

据知情人士透露,迈瑞医疗器械把华东区总部搬到了绿地外滩中心之后,李西廷曾与张玉良进行过一次深入交流。张玉良请教了李西廷对于医疗行业的一些想法,后者则给了张玉良一些如何布局医疗产业的建议。

在房地产行业缩表的大背景下,与人口老龄化息息相关的消费医疗引发了张玉良的关注。绿地康养探路在前,加上与李西廷的深度交流,激发了张玉良加快布局医疗产业的想法。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王晨浅析了绿地对于医疗产业上中下游的布局路径。王晨指出,在上游,绿地医疗主要是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合作。绿地医疗与迈瑞的签约合作,正是对医疗产业上游的布局,比如公共医疗健康体系端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业务。中游是绿地医疗主要的赛道。下游的业务,目前主要在于建立独立第三方血液透析中心,增加血透病人的床位,包括最后完成全国的布局。

不久前,绿地贸易港集团成功中标温州市瓯海区卫生健康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采购项目,标志着绿地医疗产业AED业务实现首单落地。王晨透露,绿地医疗产业AED业务即将在上海市区落地,“现在每个区都在推,但是这是政府财政的预算,所以它的落地有一个过程。”

王晨表示,虽然一些中小城市AED业务已经布局得很好了,但是中国整体的配置率是比较低的。他举例称,邻国日本每10万人大概是550台;美国每10万人600台。而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10万人才只有20台。

在绿地医疗产业布局中,通过社会办医增加血透病人床位也是重要一环。当前全国血透病人数量正在逐步增加,国内血液透析技术也日益发达,耗材研发的能力也不断加强。由于肾移植技术正处于发展进程中,血液透析自然成为病人延长生命周期的一条重要途径。

“绿地本身做独立第三方血液透析中心,也可以跟自己的房地产物业,包括房地产的资源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服务跟环境。”王晨透露,今年年底之前,绿地会在上海落地第一家与公立医院合作的血液透析中心,项目目前正处于审批、装修和建设的流程中,预估明年3月份能接待病人。

据王晨透露,除了配送、供应链管理外,绿地医疗产业集团还将依托绿地集团旗下产业内容,加快血液透析中心、医疗综合体、医疗医药产业园等项目筹建落地。

基于在医疗行业上中下游的业务布局,王晨认为,绿地医疗产业布局已初步成型。

“出海”挑战

在此基础上,绿地医疗在谋求出海。王晨表示,“出海”现在符合国家倡导的方向。

一个背景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容量,制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诸多机会。同时,我国已与13个共建国家和东盟、非洲、拉美、中亚、阿拉伯等6个重点地区建立了命运共同体,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增进互联互通、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共赢塑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当前,各国对公共健康领域的本地化建设更加重视,供应链、产业链本土化趋势明显。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对我国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极其重要。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在今年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许可项目中,有6项合作的总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涵盖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等领域。

王晨还表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已经发展壮大,数量众多,绿地借助已有的资源帮助一些中小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的特色产品“出海”,可以顺势搭建一个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出海”平台。

在医疗“出海”方面,绿地对标了复星、迈瑞、国药集团等国内医疗产业巨头。

2023年12月,复星旗下的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获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这是斯鲁利单抗首次在海外市场获批上市,也成为首个在东南亚国家获批上市的中国抗PD-1单抗。目前,复宏汉霖已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递交了该药上市许可申请,进一步推动在东南亚地区的上市进程。

自2020年以来,国药集团、科兴生物、金斯瑞、药明生物等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龙头相继在新加坡建厂。据悉,绿地医疗目前尚未有在海外落地建厂的计划,但已在当地寻求合作伙伴,未来将会探索更多可能性。

但王晨也指出,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众多,且海外市场需求、监管、竞争等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出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绿地医疗在“出海”过程中,也会对此进行多方研判。

总体来看,医药流通行业规范化、集中化的程度逐步提高,传统配送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强化,促使行业内规模企业向以优化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转型,逐步从传统的药品分销商向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供应链服务商转型,通过为全产业链提供专业化及标准化服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与价值。

从这一点来看,绿地医疗产业面临的资金与技术挑战不小。但王晨充满信心,其表示,绿地有较灵活的机制,也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绿地与传统医疗产业的碰撞,说不定能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医疗板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