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给孩子囤了三百多张润本精油贴的小姜(化名)一直以为自己买的是驱蚊贴。“2021年下单该产品时,商品名字里显示的是‘驱蚊贴’,最近才知道改成‘精油贴’了,商品详情介绍里也完全没有驱蚊的字样了。”她向中新经纬表示,她之前每次出门都会给孩子分别在胳膊、腿上贴上四个以上精油贴,但还是会被蚊子叮上好几个大包,现在她已经放弃用精油贴了。
▲2021年商品名为“驱蚊贴”。受访者供图
成本低至2元
小小一只蚊子,催生出的市场空间称得上庞大。根据上海证券今年7月引用的灼识咨询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驱蚊杀虫市场零售额达120.06亿元,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8%。
几代国人的夏日“续命神器”,被大家戏称为“six god”的国民品牌“六神花露水”母公司上海家化,2023年包括六神在内的个护家清业务收入25.41亿元,毛利率达到58.44%。
中新经纬注意到,最近有不少网友发帖称,六神花露水疑似“涨价”。
电商平台显示,六神花露水195ml价格在15元到17.9元不等,对于是否存在涨价,中新经纬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六神官方旗舰店客服,对方表示,商品的价格随市场价格的波动与促销活动影响可能会有变化,如在购买7天内降价,店铺可以退差价。
对于六神花露水的定价问题,10日,中新经纬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上海家化董秘办,截至发稿暂未接通。
此外,杀虫驱蚊品牌“超威”的母公司朝云集团2021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朝云集团包括杀虫驱蚊产品在内的家居护理产品类别收入14.72亿元,同比增长13.5%。
驱蚊系列产品是润本股份的核心品类。2023年年报显示,润本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3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亿元。2023年,润本股份驱蚊产品卖了6626.23万瓶/盒/支,销量同比增长20.76%。驱蚊系列产品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19.20%,毛利率达到50.32%。
根据润本股份招股书,2022年,占当期驱蚊系列产品销售比重最大的产品为电热蚊香液,45ml规格销售单价4.54元,销售成本1.81元,毛利率达到60.21%。
此外,占当期精油系列产品销售比重最大的产品为润本叮叮植物精油贴36片,其销售成本2.42元,毛利率达71.35%。中新经纬在润本天猫旗舰店看到,润本叮叮植物精油贴36片的价格为19.9元。
多数新型驱蚊产品无销售资质
何为驱蚊产品?如何鉴别有效性?
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家、上海骥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旭晟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予以明确,即“如果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标明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该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依法应当按农药进行管理”。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产品包装必须贴有标签或者附具说明书。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应当注明农药名称、企业名称、产品批号和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等。
“产品没有经过农药制剂登记或者有效成分没有原药登记而宣传驱蚊,涉嫌虚假宣传。”张旭晟表示。
中新经纬发现,部分市面上宣称具有防蚊驱蚊功能的产品,甚至包括网红产品,缺少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
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喜团圆防叮植物精油扣的驱蚊产品显示有两万人付款,商家宣称该产品是精油驱蚊,主要成分包括柠檬草靖法、艾叶精浊等,当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询问喜团圆旗舰店客服该产品是否进行农药认证及登记时,客服未直接回应,而是表示天猫上架都需要资质齐全,产品正品有保障。当中新经纬进一步要求对方提供农药登记号时,对方自称是售前客服,没有报告。
锐舞旗舰店客服向中新经纬表示,“上述手环萃取天然植物精油,有香茅、印度柠檬草、薄荷、中国艾叶,香叶天竺葵等多种有驱蚊作用的精油搭配,安全且有效驱蚊,对母婴非常安全,不需要农药登记”。
也有的产品已获得认证。中新经纬以消费者的身份向润本旗舰店客服咨询,对方表示,“户外精油贴是植物成分,不是农药产品。蚊香液是农药产品,农药登记证号为WP20200024”。
中新经纬在由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开发建立的全国农药信息查询系统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发现,该农药登记证号对应的产品为润本全资子公司广州润康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电热蚊香液,防治对象为蚊子,毒性及其标识为微毒。注意事项中提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者禁用”。
江苏省农药总站在期刊《农药科学与管理》2024年第2期上发表的《新型防蚊驱蚊产品的现状分析及管理建议》中提到,当前新型防蚊驱蚊产品中持证产品微乎其微。
江苏省农药管理部门调研发现,市面上近八成新型防蚊驱蚊产品无农药登记证或农药生产许可证,一些进口产品没有中文标签,产品信息是厂家自行编写的,质量无法保证。严格来说,未持证或标签不合格的新型防蚊驱蚊产品均属假农药,不应在市场销售。
此外,上述文章提到,因卫生用农药登记资料涉及产品化学、毒理学、药效和环境影响等试验,试验对象并未评价对婴幼儿和孕妇的影响,母婴领域尚无测试指标和产品分级。某些产品特意标注“不含避蚊胺”作为销售噱头,造成宣传误导,实际是在收割“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