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新模式引关注,内娱 KPI 时代要来了?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近日,腾讯视频将采用“市场价+后验激励”新模式的消息刷屏互联网。

在发布会及采访中,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提到,要把项目全部收入结算的时间后移到播出结束,通过播放结果决定项目的实际总价。

同时,关于艺人片酬与收视挂钩的传闻也不胫而走。

引入新的机制,演员片酬改为分红模式,两则消息放在一起看,都有“共担风险”的意味,前者又似乎可以作为后者的佐证。

内娱的KPI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新机制

6月的影视年度发布会上,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提出了“市场价+后验激励”的模式。

意思是,今后平台会在项目过会后给出一个基本的“采买价”,等到项目播出,根据播出效果再给出一个“激励价”,项目的总价是在播出之后才完成结算的。

网友们对此看法不一。

有人觉得“说的都对就看按不按这么做了”;有人认为这是另一种对赌,或者分账;也有人主张“以后边拍边播”。

图片[1]-腾讯视频新模式引关注,内娱 KPI 时代要来了?-小师评

更有甚者,认为“下一步影视作品制作方也和剧组主要成员搞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就和工资收入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一样,演员和导演编剧都是固定片酬加分成。以后影视行业就不好混了,这部作品爆就赚钱,不爆就少赚,制作方也少赔点。”

一石激起千层。

那么,这种模式有何特别之处?

纵向对比来看,平台掌握话语权后,网络剧市场交易的主流模式一直是TO B——即制作方以乙方身份面对视频平台,由甲方完成版权采购,或者项目的“过会”。

以定制剧为例,通常来说,项目过会、签约,就意味着制作方有了保障,项目制作完成后再通过平台的验收,基本就大功告成。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可以理解为以前的模式的固定工资制度,“市场价+后验激励”相当于“底薪+绩效”,项目效果好,相应的奖金就多;项目表现差,绩效奖金没了,就会直接影响下个月的工资。

横向对比的话,在电影行业,动态对赌、公摊风险、共享收益的分账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也有人觉得这和电视台时代的购销模式类似。

采买影视项目,其实是一种“押宝”。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业内人士,也无法精准判断剧集的播出效果。所以,在和影视公司签署购买合同时,很多电视台也会附加一份“对赌协议”,要求制作方做出一些收视方面的担保,并承诺如果效果不达预期,就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扣钱。

因此,只有达到提前保证的收视率数值,制作方才能从电视台获取完整的购片款项。

乍看之下,的确和如今的“市场价+后验激励”很像。

不过,在制片人Asen看来,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以前电视台采购价格是有波动的。整体采购费用比较低的情况下,只需要多卖给几家电视台就行,只要质量过关,不用担心亏得太多,付出和投入不成正比。”

收益共享vs风险共担

在孙忠怀看来,“市场价+后验激励”是“一种既有甜蜜时刻又有激烈讨论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我们双方都很怕项目播不好,被观众抛弃,只能尽最大努力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要么一起抱头痛哭,要么一起开香槟庆祝。”

的确,对视频平台来说,以往的情况是一旦签约,项目的风险就转移到了平台方。一旦播出不达预期,平台或将面临广告收入的减少、市场竞争力的减弱。

采用后验机制,平台不会再吃“哑巴亏”,优秀的制作方也可以得到更多奖励和收益。

不过,这些都是理想化的情况。

到底是收益共享,还是风险共担?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和侧重点都不同。

目前任职于某视频平台工作室的制片人阿峰,手头有几个S级以上的项目,有的已经待播,有的出了备案号,有的还在准备过会阶段。在他看来,这种模式利大于弊。

所谓后验机制,对阿峰来说是要求回归内容逻辑,想办法提升剧集质量,降低风险。而这些,都已经在他们内部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所以并不需要特意改变些什么。

不过,阿峰透露,该平台的自制剧一直有“贷款”的传统。“自制剧签约之后,平台是以贷款的模式给予对方制作经费。最终的成片收益是要扣除这个贷款的一大笔利息的。”

这意味着,不论是先验、后验,制作方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对我的工作没什么影响,也许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加强吧。”阿峰说。

制片人彤彤的态度也比较明朗,支持这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最终目的是收益共享,大家奔着提高作品质量去努力。”

“毕竟我的志向是S级大项目,”彤彤补充道。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制片人贾名告诉搜狐娱乐,新机制是在变相逼迫中腰部的项目去烧钱买流量。

“平台给的支持和经费不够,出品人只能再寻求外部投资。但目前的情况就是外部投资也很差,剧集市场行情不好。”贾名觉得,按目前的情况,如果真的推行了新机制,制作方如果没有实力垫资,或许就需要撤退。

“拍摄、制作、营销宣传……每一个流程都需要有出品人制片人源源不断地掏钱。加上为了拿到完整的费用,一些制作方可能会选择花钱投流,买流量制造爆款假象。”贾名分析道。

“当然这是比较悲观的情况,但难免会有制片方选择不把钱花在真正需要花钱打磨的地方,比如服化道、场景、灯光摄影等等,而是花在买流量上。这也是需要考虑到的连带问题。”

整顿?

影视行业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变革。

后验机制的提出,代表着视频平台尝试以自身的行业影响力,去推动上游供给侧优化内容,让更多制作方能够摆脱ToB逻辑独立行走,最终达到“整顿内娱”的目的。

那么,变革的结果是好是坏?新机制能顺利推行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资深业内杜克告诉搜狐娱乐,随着后验机制的推行,行业的“良币”、“劣币”会一一现形。

所谓劣币,就是继续TO B模式,如果剧集播出效果不达预期,想尽办法投流买量,制造热闹假象“骗”过平台。

而良币,就如孙忠怀所提到的,选择TO C模式,面向市场判断如何做出好剧。当然,也需要内容创作的高风险性。

最终的结果是良币驱逐劣币,还是劣币驱逐良币,要看新机制的推行,是一帆风顺,还是中道崩殂。

“现在第一个问题是,其他平台好像还没有说要跟上。那么腾讯视频能不能靠这个办法,把行业里的好剧引过来?在吸引这些剧的时候,会不会在原则上有让步?”杜克说。

按照杜克的分析,摆烂很简单,对内容没信心的制作方,在选择三大视频平台的时候就可能不考虑腾讯;而真正的好剧、爆款潜力股,一定会受到多个平台的关注。在其他平台重金求爆剧的情况下,腾讯视频能否靠未来赚更多的承诺打动制作方,也是未知数。

就在制片人为之头疼的同时,新机制的讨论也辐射到了演员。

许多粉丝提出不满,认为平台此举会拉低演员的片酬,如果后验机制加上网传的片酬分红制度真的实行,会给一些转型拍戏的偶像们造成影响。

互联网乐子人向来热衷于讨论演员的片酬,对于演员降价,绝大部分是拍手叫好的。

但情况真的如此吗?

制片人南西告诉搜狐娱乐,这部分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新机制不会对演员造成影响,风险都由出品人、制片人担着,压力传不到演员那边。“更何况,按照目前的惯例,很多演员都是平台定的。对于头部演员、平台力捧的演员,制片方的议价能力其实是比较弱的,他们片酬如何起落恐怕还需要平台拍板。”

图片[2]-腾讯视频新模式引关注,内娱 KPI 时代要来了?-小师评

至于片酬按照项目播出效果分红的说法,更是遭到了多位艺人团队工作人员的否认。

“假的,我没有听到任何相关的消息,而且这个操作起来也不现实。”某艺人经纪人透露。

虽然多位艺宣都辟谣了片酬分红制度,但有艺人宣传透露,确实听说针对演员片酬会推出新的规定,不过具体的内容和发布时间仍是未知。

用绩效考核那套来整顿内娱,短期影响恐怕还是比较有限的。

不过,这也只是短期观察。长期来看,未必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业内普遍接受了“底薪+分红”的形式,演员获得报酬的方式或许也会改变。

更重要的是,头部演员的格局、年轻演员的梯队或将受此影响;新型合作模式下,平台和制作方选角的标准、对选角的把控,都可能出现变化。

或许,这种模式真的能成为一个起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