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农村致富小项目

博白县位于广西玉林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适合农村致富的小项目:

1. 玉米种植:博白县的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可以尝试发展玉米种植加工业,如玉米淀粉、酒精等深加工项目。

2. 水果种植:如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这些水果在市场上有较高的需求,种植并销售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

3. 养殖业:博白县有优质的鱼塘和林地资源,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如罗非鱼、鳗鱼)、家禽养殖(如鸡、鸭、鹅)、竹鼠养殖等。

4. 农家乐: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开设农家乐、民宿等,提供休闲娱乐和农产品体验。

5. 有机农业:随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种植项目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6. 竹编工艺品:博白县竹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竹编工艺品制作和销售,如竹篮、竹席、竹雕等。

7. 农业电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收入。

8. 绿植盆栽:随着城市绿化和室内绿化的需求,种植绿植并销售盆栽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以上项目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来进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博白县联农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其兴: 我们公司目前发展很好,订单比较充足,现在养着的商品鱼供不应求,预计下半年会继续扩建,增加两百多个陆基圆池。同时,我们也希望带动周边的村民参与养殖,共同致富。

在博白镇春石村的指导帮助下,博白县联农渔业有限公司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统一苗种、饲料供应,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陆基圆池”养殖。目前,已带动加盟养殖户68户,建设“陆基圆池”近200个,帮助3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了联农带农富农,有效推动了我县渔业高质量发展。

博白县农村致富小项目

博白县联农渔业有限公司员工 刘广权: 之前我是在广东打工的,村里面搞了这个养鱼场,我就来这边上班了,在这里我主要负责喂鱼、管理等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五六千,我觉得非常满意。目前,我也在学习养鱼的技术,接下来也打算自己养殖。

博白县联农渔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现有“陆基圆池”90个,主要养殖乌鳢、塘角鱼广西农村创业创意项目,2023年产量70万斤,实现产值800万元,2024年计划产量150万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展。

博白县联农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其兴: 这一批鱼的规格是加工食品厂的规格,一斤到一斤七八两的,运往广东佛山加工食品厂做预制菜。我们这个养殖场每年跟佛山加工厂那边预定的订单是五百万斤,这批鱼总共养了五个半月,今天开始出鱼。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博白镇春石村中央坡的博白县联农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鱼池里开展作业,捕捞、分拣、称重、装车,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该公司负责人刘其兴告诉记者,高密度“陆基圆池”养殖是一种新型低碳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不仅可以节省养殖空间,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比较生态环保,当前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为实现农民增收、保持生态良好发展,博白镇春石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高密度“陆基圆池”养殖新模式,助力现代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进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致富之路。

“接下来,我们将鼓励引导相关协会、企业进一步延长编织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把编织产业真正打造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为建设乡村振兴作贡献。”谢东恩说。(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驻广西记者 宾 阳)

截至今年8月,水鸣镇共有芒竹编织企业12家,长期职工近300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000余人,年增加从业人员收入约1.5万元,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人才是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关键。”冼秀斌说,为此,水鸣镇大力推动校地共建合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基地、乡村振兴体验教学基地等相继挂牌成立。同时,邀请工艺美术大师、芒竹编织非遗传承人开展编织培训班,大力提升村民编织技能、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今年上半年,水鸣镇开展编织培训班3期,培训行业骨干135人次,带动全镇形成学新技术、用新平台和创新产品的活跃氛围,推动编织行业走上品质化发展道路。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水鸣镇编织的产品以篓、箩、篮、筛、桶、墙饰为主,因同质化的问题,销量波动较大。近年来,博白县将编织列为支柱产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统筹推进。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水鸣镇党委、政府鼓励编织商和编织户以市场为导向,放宽视野,增强设计意识,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今年新款竹编小灯笼爆火出圈,因其朴素精美的外形、环保的用材、浓厚的乡土气息,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博白县编织商庞洪说,这些小灯笼主要用做装饰品、灯具等,每天从水鸣镇销往全国各地的小灯笼产值超过10万元,大部分销往浙江义乌和出口海外。

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博白当地的民间编织就已闻名,编织几乎是人人掌握的一门手艺。如今,博白是广西重要的芒编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水鸣镇也以芒竹编工艺被誉为“竹编之乡”。目前,水鸣镇专业或业余参与芒竹编织工作的有4000多人,占常住人口的10%,全镇芒竹编织产业年销售额达4400万元。

彭阿姨用来编织的竹子叫丹竹,节长肉厚、纤维软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博白县盛产丹竹、芒萁草和藤蔓,人们把这些植物利用起来,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如捞饭用的捞子、筛米的筛子、挡雨的蓑衣等,几乎涵盖了村民的衣食住行。

“家家户户都搞编织,今年的新款小灯笼简洁、美观、易学,老人、小孩都能帮忙,既可以打发闲暇时间,也能帮补一下家用。”彭阿姨开心地说,暑假期间,有孩子的帮忙,她家出了3批货,收入5000多元。

初秋,桂东南的乡村田园生机盎然。每天一早,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水鸣镇江正村大鹏堂的彭阿姨将竹子去皮、破篾、起底、织笼,然后收口。编织是她的副业,也是家里增收的一条路子。

为了做大做强桂圆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博白县还规划打造中国桂圆之乡田园综合体——桂圆乡村旅游示范区。该项目位于该县三滩镇国潮创意小项目有哪些,规划总覆盖面积751.26亩,将有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面积235.47亩,总投资5164.26万元,分12个功能区进行建设,包括游客中心、桂圆文化展示中心、手工工坊、剧场舞台、高端溪水帐篷以及对应片区水电管网工程、主干道路工程等。

博白县还出台扶持政策,注册地理产品商标,建设公共区域品牌,推动实现桂圆从家庭式的小规模种植到连片种植、从传统的土炉加工方式到现代化高科技加工。已建有广西涛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桂圆加工企业,每年都把龙眼果集中收购到三滩镇加工,加工出来的桂圆肉色泽鲜美,香气浓厚,口感香甜,成为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抢手货”。

李春燕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参与跑市场、搞调研、做策划,摸索出了“模拟自然干燥”桂圆加工新路子,成功申报了6项专利技术,创办了“客家桂圆”品牌,参与制定了桂圆行业标准,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第三方公司+农户”等管理模式发展桂圆产业链,带动了60多个行政村加工桂圆。人大代表牵线搭桥促成县政府与广西新型电商联合会签订电商直播年度服务框架协议,多家桂圆企业与电商公司签约销售合作,常态化开展直播促消费活动,实现销售渠道与品牌宣传双轮驱动,推动博白桂圆“甜出圈”“好钱景”。

博白县大力实施桂圆品牌化策略,精心打造属于本地的桂圆品牌,并利用爱心助农、引进批发商、“微商+电商直播”等方式,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桂圆销售体系,拓展交易渠道,扩大销量。

技术难题的解决助力龙眼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博白县桂圆产业协会会长邓浪华介绍,目前博白县属全国规模最大的桂圆肉加工集聚区,现有龙眼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约5.6万吨,鲜果年产值约4.7亿元,从事桂圆加工人10万余人,涉及农户约1.5万户,年加工桂圆干约700吨,年产值约8亿元。

时下正是龙眼丰收季节,也是“中国桂圆之乡”博白县的桂圆加工旺季。走进该县三滩镇那秀村、径口镇周垌村、凤山镇峨嵋村等村屯,村民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加工桂圆,用特制的工具将龙眼去皮去核后把龙眼肉放置到烤炉中进行烘烤成桂圆干。

专题:
农村民创业  
农村创业目  
农村创业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