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抗小项目最新消息

“学无止境,不管年少还是年长,都要踏踏实实学习,幼年的求学经历让我懂得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困难打倒。当年父亲对我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学好数理*建设好新中国,后来我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再到哈*工,虽然也遇到过困难,但想起小时候的经历和父亲的*导,就会充满力量,没有当年的经历就没有后来的我。”罗箭说。

战争让罗箭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甚至随时面临危险,罗箭记得小时候经常能听到敌人的轰炸机在学校上空盘旋,学校的老师和警*员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们。因为战争的缘故,耽搁了求学时间,大学毕业时,罗箭已经25岁,算是超*大学生了。

1949年,**子弟学校改名为华北**八一小学,成为北平最早的寄宿制学校;1964年6月,八一学校由北京**政治部移交北京市**局,正式改名为北京市八一学校。

1947年3月,在张家口上小学仅仅几个月后,罗箭又转到了河北阜平县城南庄的**子弟学校,这里离晋察冀**司令部很近。**子弟学校是在时任晋察冀**司令员***同志亲切关怀下创建的。

延安抗小项目最新消息

主家有位老奶奶,一边抽着水烟一边和罗箭等几个孩子说:“娃企业技术改造小项目核准,不敢吃多了,吃多了胀肚。”时隔70多年,罗箭依然忘不了那口莜面的香味儿。

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征集一批老乡的牲口,每个牲口上两边各挂一个筐,一个筐坐一个孩子。有的牲口大,牲口背上还要再坐一个孩子,就这样,20多个牲口编成一个队,驮着这批孩子从延安走到绥*,从吴堡过黄河经山西前往河北。

1948年4月,“一保小”的一部分发展为西安*才学校,一部分发展为延安*才学校,另一部分于1949年8月搬进北京先农坛,发展为北京*才学校。

1947年3月敌人进犯革命圣地延安,“保小”师生奉命转移,渡过黄河翻越太行,于1947年7月到达晋冀鲁豫边*的武安阳邑村寨上,并在最短时间内复了课。

1943年9月,学校搬迁到延安邓家沟,同时改名为“第十八集团*抗属子弟小学”,简称“抗小”。1946年冬,“延安保小”与“抗小”合并为“延安一保小”。

在延安还有一所名为“抗小”的学校,结束保*院的生活后,7岁的罗箭进入了延安抗小学习,可为何罗箭又被认为是“保小”的校友呢?

当时保*院和“保小”的条件非常艰苦,***、何香凝等爱国人士了解到保*院和“保小”的艰苦条件后,联络各界为学生们捐赠了白色短袖上衣,女生还发了连衣裙。

1938年9月8日,鲁迅小学并入边*中学,为边*中学小学部;同年10月,战时儿童保*会陕甘宁边*分会成立第一保*院,又称延安保*院;同年11月,边*中学、小学部迁入保*院并单独建校,名为陕甘宁边*儿童保*院小学,简称“保小”。正是这一年,“保小”迁到安塞的白家坪村,直到1940年年底,“保小”迁到延安白家沟村,又称延安保小。

在大批爱国人士的推动下,1938年3月10日,中国成立救助战难儿童的慈善机构,名为“战时儿童保*会”,总会在汉口,各省设有分会。同年7月4日,战时儿童保*会陕甘宁边*分会成立,收留3岁以上的难童。

此时,抗战的战火持续蔓延,数以百万的难童亟待救济,一些日本侵略者甚至对中国的难童进行****,试图从“根儿”上瓦解中国。“被**的孩子回到中国后当了汉奸,这是挖中华民族的根,民族危亡到了紧要关头。”罗箭的语气有些激动。

让武光明永远难忘的是,2019年3月25日,“保小”的老校友罗箭将*重返母校,亲切看望全校师生,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保小红*小学是“保小”生命的延续,如今这所小学共有师生近3000名,每一名新生入学第一天都要参观儿童保*院、“保小”旧址,聆听老槐树的故事,让学生们时刻谨记保*院、“保小”的光辉历史。

同年11月,保*院迁至安塞白家坪村,该院分为乳儿部、婴儿部、幼儿部、小学部。其中婴儿部以训练说话、走路为主;幼儿部课程有音乐、故事、儿歌、游戏、识字等;小学部课程最丰富,包括国语、算数、常识、音乐、劳作、美术、体*等。

武光明介绍说,1938年10月2日,陕甘宁边*保*院在延安柳林村成立,***为该院题词“儿童万岁!”**、项英出席开学典礼,李之光任院长,院内分设保*股、总务股、*导股。

现任中国工农红*延安保小红*小学(以下简称“保小红*小学”)校长武光明告诉记者,这片旧址目前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陕甘宁边*儿童保*院旧址;另一部分是儿童保*院小学部旧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小”旧址。

当年,陕北的一座学校承载了众多革命后人的童年记忆,现在,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延安市安塞*白家坪村的儿童保*院小学部(以下简称“保小”)旧址。

同学们在保小的大家庭里,互相之间如同兄弟姐妹,建立了相互关爱的大帮小制度。老师指定某位大同学固定帮助某位小同学,他们(她们)两位除了上课不在一起外,其它时间随时随地关照、帮助。特别是在行*路上,大同学背着或者领着小同学。数十年后,当年的孩子已进入老年,相聚时依旧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文*,也学会了种菜、挑水、砍柴、捻线、缝衣、打草鞋。孩子们珍惜每一粒粮食,每顿饭前都唱《吃饭歌》。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慰问部队、伤病员和群众,给老乡读报纸,讲抗日形势,宣传讲*生。

同学们大都从小离开父母,还有的来自蒋管*、有的来自敌占*,经历了跋山涉水、艰难困苦的磨练,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神,培养了从小自理自立的能力。无论条件怎样艰苦,遇到敌机轰炸扫射,严冬手、脚、脸冻得疼痛难忍,也没有叫苦、哭闹的。

保*员们像慈母一样,不分昼夜、竭尽全力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深受孩子们爱戴的保*员李灵芝妈妈,把自己三岁的女儿送进山村的幼儿园,全身心地照看保小的同学们。她用自己仅有的津贴费买来棉布、针线、猪胰子、猪油给同学们洗脸洗手、护肤防冻,不怕脏臭、成年累月地照顾尿床的孩子,被孩子尿了一脸一身还慈祥地笑了。

因为时常有狼出没,夜里上厕所时,老师要约上几个人打着手电,唱着《打狼歌》一起去。后来老师为了保护孩子们养了一只狗,取名叫“***”。狼一出现,孩子们就吹口哨,“***”立即勇敢地冲出来,可惜后来它被野狼咬死了。

在延安,老师们按年*、性别不同安排孩子住宿,女孩住在“亲爱*”和“勇敢*”,男孩住在“团结*”和“活泼*”。学校转移途中,老师们轮流站岗放哨,过河时背着孩子淌水。

建校之初,孩子们身上、头发里的虱子很多,老师用大铁锅烧开水烫衣服千元投资小项目可以吗,给男娃女娃都理成光头,还因此闹过笑话。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师们不仅*文*,就地取材做文具、玩具、乐器,还要带着年*稍大的孩子上山砍柴、下地种菜。

保小*渡黄河转移到*家川渡口时,等待渡过黄河的人很多,黑压压的一片。部队首长立即指挥优先保小的学生上船,采取了安全措施,把孩子们平安地送到黄河对岸。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边*政府和**厅妥善安排保小学生们的疏散和撤离,对转移的路线和过程都有明确的指示。保小每到一处,当地的群众热情接待师生们,安排住宿、供应粮油和生活用具。

***、何香凝等大批爱国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会》,给保小的同学送来了棉衣、棉帽、棉鞋等物资。在1939年7月美国记者路易·艾黎在安塞白坪村为保小师生的合影中,孩子们穿的白色短袖上衣和短裤就是爱国人士捐赠的。

徐特立部长来学校一住就是几个月,帮助建设机构、编写*材、安排生活,还半夜查铺,给孩子们盖被。他鼓励*职员工说:“*娃娃是平凡的工作,但责任重大,为革命培养接班人是光*的。”

除红色圣地延安外,保小曾在多处落脚,如陕北安塞县的吊儿沟和白家坪、子洲县的张家坪和苗家坪、晋西北临县的刘家岭等地。这是因为战争年代的多次转移,其中两次撤离延安,又胜利返回。第一次是1938年秋至1939年春,因日*飞机多次轰炸撤离延安。第二次是1946年冬至1948年夏,因胡宗南*队的大举进攻撤离延安。日*飞机的狂轰滥炸,胡宗南*的围追堵截,没有摧毁保小,反而学校不断发展,同学们健康地成长。

我的好朋友曹*林大姐(小名*英)1941年出生于延安,她的父亲曹力如在抗战时期历任陕甘宁边*政府秘书长、延属行政专员、延安市市长,她的母亲田星任延安第二完全小学校长。大姐翻开珍藏的《圣地摇篮——延安保**神永存》一书,指着童年伙伴们的回忆文章,津津乐道的全是在延安保小时的往事:

专题:
农村创业鸭  
农村创业妹  
农村找创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