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创业小项目有哪些

在青岛创业,有许多小项目可以选择,考虑到青岛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特色资源,以下是一些适合的小项目建议:

1. 餐饮业:如海鲜餐厅、烧烤店、特色小吃店或者饮品店,利用青岛的海鲜资源和啤酒文化。

2. 旅游纪念品店:售卖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海螺、剪纸、青岛啤酒等。

3. 生鲜电商:利用互联网销售青岛的海鲜、水果等当地农产品。

4. 美食烹饪课程:开设青岛特色菜肴的烹饪课程,如海鲜烹饪、烧烤技巧等。

5. 旅游服务:例如民宿托管、旅游信息咨询、导游服务等。

6. 手工艺品制作:手工皂、绣品、陶瓷等具有青岛特色的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

7. 健康养生:如瑜伽馆、健身工作室、养生茶饮店等,利用青岛的海滨环境资源。

8. 绿色农业:如有机蔬菜种植、花卉培育,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

9. 翻译服务:如果英语或其他语言水平较高,可以开设翻译公司或提供翻译服务。

10. 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平台,提供青岛历史文化、语言学习、职业技能培训等。

选择项目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和市场需求进行考虑,同时也要做好市场调研,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

青岛 26岁女子创业,打造“撸猪小院”月入三万

看到大家和自己一样有同样的爱好,小郭就开展了撸猪业务。猪馆里是她自己设计装修的,除了小猪的住所,和洗澡房外,小郭还设置了供游客们休息的茶水吧,以及餐厅。在这里全方位地享受和猪呆在一块的乐趣。很多小孩子和家长,对这挺感兴趣的,经常在这待上大半天。

在青岛创业小项目有哪些

项目以现代生态循环渔业为基础,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小项目可以写进简历么,用休闲娱乐、农家乐的方式,吸引周边居民进行体验式消费。推出探鲜之旅品牌,让游客乘游轮出海观光、甲板投喂海鸥、全家福合影留念、自由垂钓、生态放虾、挖蛤蜊,享受美好家庭时光。通过“走进渔家”“认养虾池”“巡游园区”“随时观测”等活动,让游客体验自养自收,收获本味鲜香。项目帮助当地渔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项目占地800余亩,集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实现了育苗、农产品种养殖、冻干食品生产、休闲农业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让周边城镇居民实现一日休闲田园游,体验包括多季节采摘、垂钓、研学、萌宠乐园和林下烧烤等多种乐趣。项目注重农户参与,农户除了作为员工获得工资收入外,还可获得分红收入,人均年增收约6000元。

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合作社负责组织和协调,农户参与田间日常管理与茶叶采收、制作加工工作。项目占地1000余亩,划分为茶文化体验、现代农业种植观光、研学采摘与团建拓展、露营民宿与休闲观光垂钓等四大多功能综合区域。目前已帮助5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项目注重农事体验,规划80亩农作体验田,推行“土地认领”活动,让游人体验农事生活、品味农耕文化。开展少儿研学走进农业园区、农业科普进茶园等活动,融入科普、教育、实践、文化交流等元素,设计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农业体验内容,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亲近自然、享受农耕与劳动的乐趣。

常山永辉生态农场项目基于15年的生态农场经营经验,通过特色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休闲采摘、研学旅行、康养度假、田园婚礼等多种业态,形成了产业闭环。农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出果花水饺、仙桃咸菜、生态果脯等八大系列40余种特色产品,并推出“东坡宴”“百花宴”“生态茶餐”等特色美食。围绕苏轼文化、中草药、茶文化等主题开展研学旅行,年接待团队达6万余人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座荒山成功变成了一片花果飘香的乐园,每亩产值提高到2万元以上,带动160名妇女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柳林综合创业项目是由青岛市即墨区龙泉街道柳林自然村党支部发起的一项综合性乡村旅游发展计划。该项目以村庄旅游为核心,旨在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和妇女创业增收。柳林村通过对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了从乡村向景区的转变。项目采用“1+3”融合模式运营,即党支部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参与,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实现“乡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院坝变花园”“厨房变餐厅”“农民变房东”的“五变”目标。目前已有3处喜院民宿正式对外开放。同时,项目组织村里妇女创办喜愿面食工坊,制作喜面和喜馒头等特色食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类别。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青岛故事丨一双巧手,创意变“线”!这位“95后”姑娘手作创业,把爱好做成事业

“手作店的手作项目要一直更新、创新才能让顾客前来,这些年店里的手作产品一直在创新。据我了解,掐丝珐琅画我们在青岛是首家上新的。”王鹤潼介绍,掐丝珐琅画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体验非遗文化,有一家公司的中秋节团建就是体验掐丝珐琅画,把铜丝掐在木块上,再填上色就能制作出各式各样好看的物品。”

王鹤潼手作店里的顾客多为20岁至30岁,女生居多一些,有时是小情侣两个人来一起做手作。每年寒假和暑假是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这两个假期顾客要预约才行。“我睁开眼就来到店里,午饭顾不上吃是常有的事,店铺关门一般都晚上10点多了。”节假日会有小高峰,一天两三波人。“做手作是个功夫活,一般得两三个小时起步。”王鹤潼一边介绍着店里的情况,手上还在做着顾客定制的粘土手作,顾客定制了一个卡通。

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2021年中,王鹤潼把店铺搬到了市南区的中商广场内,这里的房租价格低,而且随着老顾客增多,老顾客又带新顾客来,店里的人越来越多,最后顾客必须提前预约才行。“现在,周末店里一天的营收差不多2000元左右,如果有团建顾客,外出团建的收入更可观了,多的时候甚至能到5000元。”

青岛推出“星火计划”创业项目,助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10月19日,崂山区2023年度育婴师职业技能大赛举行,“星火计划”参训学员盛劼获育婴员项目一等奖、郑淑君获三等奖。盛劼今年上半年加入“星火计划”培训,她不断学习与成长,考取了多项行业证书;同样参加计划的郑淑君则是通过老师手把手、一对一的正规指导,逐步从“门外汉”成长为标准化育儿的“内行人”。

如今,辛怡英的同心家政服务驿站能向社区提供病患陪护、钟点保洁、养老护理、高端家政等20余个服务项目,承载家庭服务、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社区公益五大功能,有效解决了社区家政服务“找不到、留不住、不满意”等难点痛点。

组建创业服务专员队伍,建立“一对一”重点创业企业服务对接机制,实施创业服务“进校园、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行动。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开办“创业第一课”公益培训讲堂,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青岛市人社部门还通过搭建孵化支持平台,聚焦校区、园区、社区三大创新创业增长极,构建“校区孕育创业、园区孵化创业、社区助力创业”三区联动、融通发展的创业孵化支持体系,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6家,累计入驻创业实体8000多家。

2023年,青岛市人社部门在线下建设1万平米的实体创业赋能中心,为创业者提供跨界融合的“一链式”服务,同时发出创客“召集令”,形成“雁阵互助效应”,让创业者抱团取暖。线上建设“创业一件事”信息平台,将分布于37个职能部门的政策、场地、培训、活动、项目等创业资源要素进行汇聚整合,通过数据共享、路径重塑,实现一链通服、一站全办。线上线下一体打造“创业一个场景”,聚焦“企业开办”“经营管理”“融资上市”三大创新创业核心过程,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企业开立、人力招聘、市场营销等18个仿真场景,帮助创业者沉浸式体验创业全过程,增加创业储备、规避创业风险。

无独有偶,其他各区市也因地制宜布局了创业资源要素。如市北区聚焦全区“2+6”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摸排橡胶谷等重点产业创业孵化基地需求,助力企业“卡位入链”、集群发展。李沧区遴选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创业者重点培养,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匹配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专属帮扶。首批已有15位创业新苗选择与创业导师结对。胶州市紧紧抓住建设上合示范区“国之重任”有利机遇,实施信用上合等35项创新举措,在三里河街道办事处新建三里河创业孵化基地,2022年营业额达到22.47亿元,纳税1.01亿元。

市南区小红楼美术馆创办于2021年6月,以“老建筑+新消费”和“老场景+新体验”为理念,打造了具有青岛元素的网红墙、网红路标、网红画展等,已成为“城市文化客厅”的现象级业态。“我们在抖音算数指数青岛旅游关联度持续数个月排名前三位,是青岛唯一入围的民营场馆。” 小红楼创办人孟繁荣自豪地说。

将历史城区焕新与创业就业相结合,分层次打造“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建设青年创业中心,打造青年创业兴业沃土。鼓励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创业平台建设,打造创业咖啡、创业书店、创新工场等个性化创业服务平台。

聚焦科创、元宇宙、文创、大众创业四个领域,加大创业项目库建设。建立创业者需求清单目录,开展创业跨界对接和服务。探索设立青岛市创业担保中心市南分理处,打造银企对接标杆区。

组织“1233”创业主题系列活动:即举办 1 个启动仪式,进行两项对接,创建 3 个创业就业阵地,举办 3 个特色主题活动。开展三项社区微业行动:即社区微空间创建行动、HR 就业合作伙伴行动、入户走访行动。聘请创业主体为创业服务观察员。打造“轻骑兵”创业服务品牌,提供“陪跑”服务。

借此东风,现场,青岛市人社局局长刘学俊发布了青岛市市南区“街区创业生态圈”试点建设内容,标志着青岛全面启动“街区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

9月8日下午,山东省“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今年9月至12月期间,山东省将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一揽子”创业信息发布、“一站式”载体对接平台、“一系列”创业融资渠道、“一大批”导师辅导服务、“一对一”创业赋能培训、“一件事”创业政策落实、“一条龙”灵活就业帮扶等“七个一”保障服务。

将历史城区焕新与创业就业充分结合,让“老灵魂”释放“新活力”,城市的发展也便有了全新的动能。9月8日下午,山东省“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暨青岛市“街区创业生态圈”试点建设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启动仪式上,山东省人社厅发布了“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内容。今年9月至12月期间,我省将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提供“七个一”保障服务。当天,青岛市“街区创业生态圈”试点(市南区)建设正式启动,青岛将通过打造特色街区、推出“创业政策大礼包”、鼓励银行投贷联动支持创业等措施,全面激发创业活力。

“00后”情侣夜市创业

李子瑄表示,他们经过多次考察后,发现夜市经济不错,如今年轻人是逛夜市的主流,做一些美食行业应该不错。因为自己很喜欢吃寿司,决定做寿司起家,从网上看视频教材报班学习,与男友上网学习制作,自己买料、卷寿司,自己尝,直到两人做的寿司味道、口感、造型和外面店面销售的相差无异,才开始租赁摊位开始干。平时两人也会根据自己的视觉美感和一些网红店的寿司进行学习,改进创意出自己的个性寿司,比如心形的寿司,就是她和男友创意设计的,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卖得不错,关键价格也很便宜。平时基本上从中午就要来到摊位前开始备料、淘米、蒸米,忙完这些工作就要开始迎接顾客的到来。

说起对未来的规划,吴易晓坦然道:“因为台东商业街这个圈实在太卷了,所以我想尽可能上一些当地的特色小吃,丰富我们的菜单,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尽可能的把这两个店开稳一点,未来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再去外面探索新项目。

“不管是米线还是麻辣烫,从原料到调料我都是去当地进,就这样还有很多人说不正宗,刚开始气得睡不着,慢慢我也变得佛系了,现在我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吃,外面的质疑声我已经完全‘免疫’了。”

“店里刚开始卖甘肃麻辣烫时,经常有人来‘踢馆’,他们说要尝尝我这个麻辣烫正不正宗,所以遇到当地人我就会去问他们口味怎么样,也会根据他们的建议再改善麻辣烫的口味。”据吴易晓说,从刚开始的米线到现在的麻辣烫,为了保证口味,她一直坚持是哪个地方的项目就用哪个地方的调料,虽然运输成本变高,但她始终认为这是值得的。

“我在甘肃待了两个周,每天都吃麻辣烫,因为每家的口味都有差别,我和我对象只能一家家吃,一家家试。”吴易晓说:“最后我们挑了家我们认为最好吃的麻辣烫,可老板不教,我们跟老板套近乎,拉着他喝了三天酒农村小伙自己创业养鸡视频,才学到这个手艺,回来我就在米线店里卖起了甘肃麻辣烫。”

吴易晓的第二家店开业后,忙碌成为她的日常。同时她也收获了食客越来越多的肯定,也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在工作闲暇之余,她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美食——甘肃麻辣烫。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依靠着台东商圈的客流量,吴易晓的米线店刚开业前三个月基本天天爆满,一度登上某平台美食热门榜第一。小吴告诉记者:“那时候青岛没有传统的重庆泡椒米线,好多顾客吃过了觉得口味很好,又介绍自己的朋友来吃。”

“吴春花是谁?”前来吃饭的食客们看到招牌,心中不免产生疑问。当记者询问起店名的由来时,吴易晓笑着说:“一开始我就想起个接地气的店名,因为我自己姓吴,所以就起了‘吴春花’这个名字。”

“我在成都和重庆学了冒菜和鸭脖,学成之后就回来开了和兴路上的那家曹氏鸭脖(青岛总店),开了一段时间后我也有了点积蓄,就想着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餐饮品牌。”于是,吴易晓再次前往重庆,寻找适合开在青岛的餐饮项目。“其实我选项目有一点很重要,它得是青岛这边可能没有,但是在重庆当地又比较有特色的,后来我就发现重庆的泡椒米线在当地比较受欢迎,我就开始学了,学完又回来开了第二家店,也就是现在的这家吴春花米线。”

说起开店的经历,小吴告诉记者,“我本来是在一所国际学校当老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就想着自己创业试试,正好当时放假,我就拉着对象去了成都重庆散心。”在机缘巧合之下,吴易晓发现当地美食的口味独特,于是,她便萌生了开一家川味小吃店的想法。

在青岛台东商圈的和兴路上,有着各式各样的美食小店,炒菜、烧烤、铁锅炖应有尽有,吴易晓开的这家店就藏在道路右侧的一间不起眼的门头房里。走进这家店,一股米线和麻辣烫的香气扑面而来,夹杂着辣椒的辛香,每到饭点就会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室内的装潢是满满的“怀旧风”,仿佛回到20世纪80年代,墙上看起来随意书写的菜品名让人感到复古且亲切,这里已经成为台东商圈一块的小众网红打卡地。

“我本来就是一个‘吃货’,我和我对象在一起每天就研究怎么吃。”对于吴易晓来说,做餐饮,开小店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源于内心的热爱。2022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掉稳定的工作,在台东商圈,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从中学老师到拥有两家小店的店长,95后的青岛嫚儿吴易晓告别了“三尺讲台”,用两年的时间,在城市里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新事业”。

专题:
农村创业0  
农村创业店  
农村人创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