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耍赖有多爽?试试就知道

图片[1]-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耍赖有多爽?试试就知道-小师评

早上见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自述,简直是情境感十足。
话说一位朋友,偶尔会在家族群里发发牢骚。大家都知道,因为人员结构等问题,不少家族群都是政治谣言和养生谣言的重灾区。如果能摊上一个有事才说话、平时安安静静的家族群,简直是三生有幸。这个朋友数了数,在自己的家族群里,“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过三四十次,阿拉伯战争打了上百次,乌克兰已经被俄罗斯横扫了几十次,‘每天吃一点能活99岁’的食物已经不下百种,癌症已被二三十种食物攻克,上千名濒死癌症患者被老中医轻松治愈,依靠中医养生活到一百五十岁的老人已经不下三十位……”
朋友没忍住,就摆事实讲道理,将谣言一一揭破,顺便吐槽了一些社会现象。然后群里的长辈们就教育他:“年轻人别太极端太偏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偏听偏信,你摆出来这些都是资本、政治和媒体的骗术。哪里都有好有不好,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
被一群习惯非黑即白思维的人说自己“偏激”,朋友当然不乐意。可他发现,所有事情都说不清,自己摆出来的任何真实数据、权威资料和早已被证实的东西,都被说成是假的,但那些抖音上胡说八道的谣言,在老一辈眼中都“有道理”“客观理性公正”。如果试图讲逻辑讲道理,那么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就能砸过来。
于是他决定“用魔法打败魔法”,做法很简单,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来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人感恩或者抒发正能量,他跟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年轻人吃不了苦”,他跟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人骂其他国家,他跟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社会都是被资本搞坏的,风气被年轻人带坏了,他跟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人夸别人家孩子,他跟一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终于有人受不了了,批评朋友胡搅蛮缠,他留了一句“原来你们也知道天天‘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是胡搅蛮缠啊?”然后就退群了。
当然,我觉得以滥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者的调性,他们会说“如何使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这句话,也不能一概而论”,确保自己永远有道理。
类似“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凡事都有好有不好”,道理当然是对的,但在这个社会,滥用这些话的人实在太多了,将之当成了不讲道理的武器。更何况,“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还是典型的病句,“凡事”本身不就是“一概而论”了吗?
所以你会发现,“凡事不能一概而论”的使用,基本就是一个大型的双标现场。当对方不赞同你的意见,又想表现自己的理性客观公正时,他们就会说“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是他们自己认同的东西,很可能张嘴就是“做人必须如何如何”“人就是应该怎样怎样”,如果你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反击,对方还会不高兴。

图片[2]-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耍赖有多爽?试试就知道-小师评

这些表达实际上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信息增量。在网上讨论过问题的人都知道,如果对方搬出“凡事都有好有不好”的句式,正常探讨就已经结束了。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对方只需要搬出这句话,就能将你拖进泥潭。
比如你说希特勒是个恶魔,他跟你说希特勒也有好的一面,你说那个杀人犯十恶不赦,他跟你说杀人犯也有好的一面……他说的确实没有错,希特勒确实有长处,再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或许也有过刹那人性,但这些“正确的废话”,在这种讨论语境下无异于混淆是非。
这种表达的糟糕,并非语病那么简单,它几乎阻挠了所有正常沟通的可能性。因为那些喜欢说“凡事都有好有不好”并以客观自居的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往往都会以类似论调作为反驳依据,将对方拖入逻辑泥潭,却忽视了事情本身,将是非利弊都弃之不顾。
辩证法的“凡事都有利弊”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用于生活,则是一种取舍。比如喝水可能会呛死,这是它的弊端,但人不喝水会死,所以我们取其利,还是要喝水。吃饭可能会噎死,这是它的弊端,但人不吃饭也会死,所以我们取其利,还是要吃饭。
换言之,凡事都有利弊,仅仅是一个人生取舍参考,而且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况下,应以当事人的利弊权衡为准,而不是将“凡事都有好有不好”当成反对理由。
重要的不是“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具体到每件事情应该如何“论”。重要的也不是“凡事有好有不好”,而是具体到每个人每件事,利弊好坏该如何选择。但现实中,因为逻辑教育的缺失,大多数人始终没学会讲道理,所以一切都停留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式的废话上。
当然,道理讲得再多,现实还是一样。所以像我那个朋友一样,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对付“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虽然也无济于事,但最起码爽了一把,对不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