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开栏语
民间工艺是城市民间智慧的结晶,传统行业是市民曾经的生存方式的写照,它们都是一个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今天,广州的民间工艺和老行业日渐式微,有的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从今日起将推出“即将消逝的行业”系列专题,共分《广字工艺》、《老行当》,《老行业街》三个专题,旨在关注广州古老民间工艺、传统行业的传承及其在今天的命运。敬请关注。
说文解字
广彩
广州彩瓷,又叫广州织金彩瓷,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成的一种工艺品,以绚彩华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3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外销陶瓷的主要商品之一,也是清代皇家贡品。
清十三行出口的广彩名品(绘有广州商馆图的水果酒碗),现藏国外博物馆。
广彩大师许恩福制作的百子瓶,其绚烂繁复代表了传统广彩的风格。
新派传人朱涛制作的具有“宜家”情调的广彩。
广彩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乾隆年间,为了给欧洲各国加工彩绘瓷器,将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器运到广州,仿西洋画彩绘,再售给外商。十三行开办时已设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经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清]刘子芬《竹园陶说》
心灵地图
寻找即将消逝的广州草根艺术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四,广州的彩瓷艺人必定要举行传统的“师傅诞”,瞻仰广彩鼻祖杨快和曹钧,尽管广彩近年已经逐渐到了没落的边缘,然而这种古旧仪式到现在仍然没有被遗弃,实属风物不再而精神依旧了。杨、曹究竟是何许人,如今即使是大师级的老广彩艺人都无法精确回答,然而行内相传三百年前正是这两位江西人把景德镇的白胎瓷器和彩瓷技术带到广州,并逐渐形成了广州彩瓷的雏形,故此被奉为“开山祖师”,历代艺人均悉心供奉,世代相传。
很遗憾,我们如今只能够通过聆听老前辈叙述“师傅诞”的故事,以及阅读为数极少的短篇历史记载来侧面认识广彩的渊源,甚至想要找到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广彩工艺碟子来仔细观赏,也非常不容易。二十一世纪的年轮只是轻轻地刻了三圈,然而老派的广彩大师们在这个时候已经纷纷远离了自己的故土,或者带着祈祷远离了这个世界,余者只能在孤寂中无力地坚守着最后的营盘。
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广彩的发展便会清晰地察觉:广彩之特殊地位,成因于一只脚埋在了传统中国陶艺的母土之中,而另一只脚则踏上了西洋快车,其根基并不深厚踏实。洋人青睐广彩,看中的是繁复精致的手工制作以及廉价的特质,而非中国传统的艺术内涵,这就是广彩无法长盛不衰的根源之一。在史上,广彩具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民间彩绘日用瓷器,二是仿古彩瓷,三是织金彩瓷,四是陶胎珐琅彩,如今除了织金彩瓷还能保存下来,其余已经基本湮没了。中西合壁、土洋结合的命途曾经给广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埋下了罂粟的孽种,充足的阳光反而酿造了最终的悲情。
最先没落的广州民间彩瓷,古人称之为“饭货”,色彩比较简单,但富有民间装饰风味,花色有锦地、飞花、四季、金鱼以及红龙等五种,在广东各县和东南亚等地曾经广泛使用,然而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为洋货所取代,不再生产。三百年的潮涌潮退,定然要在千里银滩之上留下深厚的浪迹,当夕阳还没有完全隐没在天边以前,修长的斜影和慵懒的暖沙构筑了凄美的绝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广彩迎来历史上又一个如日中天的辉煌时刻,芳村织金彩瓷厂拥有上千名手工艺人,有人说这个阶段的广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内涵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短短的20年间,光辉不再,如今甚至连广州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用“广”字命名的传统工艺去向何处了。顷刻潮退,实在是让人不忍相信那沉甸甸的宝藏居然也一并消失得渺无踪影了。
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我们还能遇见年轻的新派广彩传人,他们正在尝试用现代社会的审美方式改良广彩一度固步自封的传统,以图把本地的草根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行业地理
“河南彩”,还是西关彩?
“盍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也,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等名称。”
——《竹园陶说》
如果把河南当作广彩的发源地,则是有了偏颇,已逝的国家级艺术大师赵国垣先生曾经走访了不少地方,通过前辈艺人的口述得知:西关才是广彩最先的立足之地。
发源地:河南与西关之争
广彩在历史上有“河南彩”之称,“河南”指的就是广州的珠江南岸,这种区域叫法至今依然盛行。至于具体的地点,史说是在龙导尾村以及龙田村,广彩艺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聚居在这里,可以追寻到20世纪30年代末年,由此证实了河南之于广彩的重要地位。
河南龙导尾:广彩发源地之一。秦文纲摄
河南并不只是广彩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广彩艺术发展的沃土。20世纪初,画家潘达微、高剑父、陈树人曾经在河南宝岗附近的宝贤大街创办“美术瓷窑”作为辛亥革命的秘密掩护场所,同时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现广东博物馆藏有“广彩冷月栖篁盘”,由潘达微画竹,高奇峰画雀,陈树人画月,反映了当时艺术家们研究彩瓷装饰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成就。此外,河南的洲头咀在清末的时候还建有一个“公和兴仓”,用来储存从江西运来的白胎瓷器,是当时广州最大的瓷器仓库。
西关文昌路毓桂三巷:清代广彩行会所在地。
清末广州的广彩作坊图。
然而如果把河南当作广彩的发源地,则是有了偏颇,已逝的国家级艺术大师赵国垣先生曾经走访了不少地方,通过前辈艺人的口述得知西关才是广彩最先的立足之地。据说清代乾隆年间,广州的彩瓷行业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行会组织,叫“灵思堂”,会址在现在西关的文昌路毓桂三巷。后来当地各种行业会馆增多,经常出现各种争执甚至打斗,广彩艺人因此才迁移至河南一带。灵思堂一直是广彩业的“龙头”,不但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聚餐活动(史称“饮牙”),同时要维护行内的生产秩序,并对组织以外的个体广彩作坊进行干预、排斥,风头一时无两。
贸易市场:十三行
十三行:广彩出口到海外的贸易市场。
说到广彩在海外的兴盛,不能不提及一处重要的贸易市场——十三行。广州彩瓷从十八世纪开始便依托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度兴盛,广彩行业中的“号头”也应运而生。“号头”就是指适应外商的要求来样加工的彩瓷,这类产品多是瓶、碟之类,并且绘有外国公司的“唛头”(商标)。许恩福师傅介绍广彩历史的时候说过一个笑话,旧时的广彩艺人文化水平不高,更看不懂洋文,曾经有作坊接到生意,并且按照图纸精细制作,成品后洋人才发觉图样上标注修改意见的英文和符号也一并被绘在瓷嚣之上,闹出了笑话,如今大英博物馆便藏有一件这样“原样照搬”的广彩作品。大量民间广彩工艺品通过十三行的洋行销往海外,据说19世纪末广州最大的瓷庄叫“德隆兴”,在此处接货加工彩瓷的作坊有36家之多。
国营生产:广州织金彩瓷厂
位于芳村的国营广州织金彩瓷厂,今日惨淡经营。
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彩恢复生产,小型的作坊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国营的“广州织金彩瓷厂”。地点在广州芳村。经过一段辉煌之后,如今广州织金彩瓷厂已经面目全非,厂内两位省级工艺师——司徒宁和许恩福,一位远走美洲,另一位赋闲在家,大量的人才外流以及省内为数众多的大小“山寨厂”争相压价,使得广州织金彩瓷厂面临建厂以来最大的经营危机。至于民营的彩瓷厂,据说规模最大的是番禺的莲花山彩瓷厂,其设备比较齐全,但目前也同样危机重重。
名匠寻访
鸡王龙王花王人王:广彩也有四大天王
许恩福先生是如今广州地位最高的工艺师,从艺超过40年。一位省级工艺师住在陋室里,自然令人意想不到,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并不是那种陈腐的传统老派艺人。
许恩福(左)向广彩“四大天王”之一的司徒宁学艺(1978年)。
如今广州最著名的广彩工艺师许恩福在简陋的家庭作坊里制作彩瓷。
在泰康路水母湾一处旧式楼宇的二层,我们找到了许恩福的住所,万万想不到,一位省级工艺师居然住在一厅一室的狭小空间。这曾是另一位大师级人物司徒宁的宿舍,如今司徒大师已经迁居国外。然而生性乐观的许师傅并没有因为惨淡经营而悲凉,他虽然退休在家,却希望自己还能够制作出更有价值的广彩作品,他把阁楼改造成简晒的工作室,并请工人帮忙做了两个小型的电炉,平日可以在家制作彩瓷。
令人惊讶的是,许师傅并不是那种陈腐的老派艺人,他爱好摄影,能够把自己的作品用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通晓电脑制图软件。前段时间他被一位美国朋友邀请到海外旅游,如今他已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和外国人直接交流。他还和不少年轻的艺术界人士结为朋友,在后辈中推广日显颓势的广彩工艺。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彩行业有没有出现过很权威的工艺师?
许恩福(以下简称“许”):流行歌坛有“四大天王”,我们广彩行业也有同样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州织金彩瓷厂曾经出现过“鸡王”欧立勤、“龙王”王兆庭以及专注花鸟形象的司徒宁和人物造型大师赵国垣,这四人并称“四大天王”,其中欧立勤便是我的师傅。这几位大师各有所长,以“龙王”为例,他专门到北京参考中国皇宫的“龙”形工艺巨作,参透其中的要领,他自己创作的以“龙”为主题的瓷器艺术价值非常高,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
记:那您自己的个人风格是什么?
许:我比较喜好多样化,人物、山水、花鸟我都会去尝试,没有什么特定的风格。只是朋友们对我的孔雀题材比较捧场,仅此而已。
记:广彩和传统的中国彩瓷到底如何区分?
许:广彩源于景德陶艺,其实和传统的中国陶瓷非常雷同,比如说颜料,大家用的都差不多,景德有一种颜料叫“广青”,就是广彩的基本颜料之一。广彩属于“釉上彩”,和景德镇的粉彩比较,广彩形式比较华丽,对比色强烈,而后者则重意境,偏向于清雅。
广彩的风格是构图饱满,简单地说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一件广彩作品的优劣:一是制作工艺,看着色的厚度以及是否均匀,阴阳(表面凹凸)是否过关;二是从艺术角度考虑,看作者的构思,构图是否注意到虚实的变化结合。
记:如今广彩工艺品的市场价值很低吗?
许:可以这样说。一个150件(瓷器容积单位)的花瓶,经过两个月时间精工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但只能卖大约三千块(钱)左右。相对而言,景德的陶瓷、宜兴的紫砂则被市场炒至天价,同样的工艺水平和手工复杂程度,相近的艺术价值,但卖价要比广彩至少高十多倍,上万、上十万一件的作品并不罕见。广彩缺少的就是市场培育。我的女儿也学美术,但我没有让她继承广彩工艺,因为做广彩太累,作品也卖不起价钱。
生死之间
新广彩能救老广彩吗?
国内的彩瓷产地,最出名的要数景德镇,到现在为止,景德彩瓷不但保留了传统的工艺造诣,而且还有领先的艺术创新。对比起来,广彩便是相形见绌了,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1957年,解放后广州市第一任市长朱光,将穗、港、澳三地共64名广彩工艺家召集起来,建立了广州织金彩瓷厂,恢复了广彩的系统制作。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彩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人丁最旺的时候,工厂有1200多位技术工人,有名气的工艺师也有30人,然而如今厂里只剩下二三十人还在继续生产。
年轻的国画家朱涛近年醉心于广彩,经常向广彩的老艺人请教,许恩福师傅便是其中一位。据朱涛介绍,他也曾经向许多大师级人物探讨过广彩衰落的原由:一是传统广彩的艺术性不强,面貌雷同多;二是广彩艺人向来不以艺术家自居,把自己看作是单纯的工匠,重复传统难免止步不前;三是以往的广彩对材料的要求并不严格,很难有艺术趣味与优质瓷器相结合的作品出现;四是广彩还没有真正进入艺术品市场,不为大众所认知;五是社会和本地政府部门没有足够的扶持。
新派广彩玩家朱涛用国画技法绘瓷。
朱涛以新派广彩传人的视角,把自成一派的写意画风格融人到广彩的作品里头.与传统“工细殊绝”的构图设计以及审美趣味决然分开,这种创新甚至还得到了广彩老艺人以及艺术界朋友的认同广彩要重现光彩,也许正是需要这样的勇气和魄力。
朱涛认为,艺人坚持创新,政府部门给予相应扶持,双管齐下,广彩并非没有重现光明的一天。
望彩生义
董桥谈广彩与政治意识
今日,政府在沿海各地设立特区的构想,跟当年我国商人处理广彩外销的手法有点像。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中国之与香港,犹如景德镇的白器之与广彩,应该彼此搭配,开拓新机。白器要烧造得好是先决条件,否财彩绘绘得再出色,彩瓷两下就碎了,此其一;其次是景穗镇的窑匠和这边的彩绘工匠乃至“重华瓷”的西商,都应该宝爱“广彩”的价值:经济交易之外,不忘文化交往,甚至政治意识的交流。——董桥《“小心轻放”》
民间记忆
藏在深山人未识
为了寻找广彩留在民间的印象,记者走访了不少地方,也询问了不少本地人,然而得到的回应却令人失望,有的人甚至连“三雕一彩一绣”具体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即使有知道广彩的人,也说不出其中的门道,亲眼见过广彩的人更是少数。
民国以前的广彩作品,如今留在民间的已不多见;解放前的广彩工艺品主要供出口,留在本土的也只是少数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广彩艺术达到一个创作的顶峰,然而这个期间行内出名的工艺师只有30人左右,每人每年出品不到20款,所以好的作品存量也不丰。
广彩爱好者展先生自己拥有过百件广彩作品,但他认为其实广彩真正和广州民众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近年举办的几次拍卖会上出现的广彩也多是从国外组织回来的,优质广彩工艺品在广州的稀缺程度可见一斑。展先生说,本地的彩瓷企业以前一向不注重宣传,更无从“谈起”建立知名品牌,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连工艺师的名字也不准刻在作品之上。广彩艺人自己埋头苦干,虽然其间出现过像“四大天王”那样的高人,然而“藏在深山人未识”,缺乏市场操作,所以无法树立知名度。不过,展先生对广彩今后的发展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只要政府扶持,相信广彩还是有反弹的余地”。
声名在外
墙里开花墙外香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广彩作品《十二王击球》箭筒获得重奖。——广彩脱胎于景德镇陶艺,却没有在中原开枝散叶,连许多国内知名工匠对广彩都全无认识,反而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独自走上了对外贸易的阳光大道。
广彩之所以能自成一派,正是有了西洋文化渗透的渊源。据广彩老艺人介绍,广州彩瓷在清代末年才真正进入黄金时期,十九世纪末英、德、日等国的瓷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颜料的研制方面相当的科学化,外国颜料通过洋行输入广州,使得本土的陶瓷行业增添了新的发展空间,那个时候行内把西洋颜料称为“洋彩”,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精明的广州人不但接纳了西洋颜料,同时也把西洋绘画的技法和题材一并融入到工艺品的创作中,于是来自海外的订单源源不断,广式瓷器也因此通过广州这个与生俱来的贸易口岸流向海外。有人说,如今国外大型的博物馆以及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企业,大多都会有广彩的收藏,这便是广彩的鼎盛时期。尽管在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然而广彩却悄悄地以中国陶瓷的名义蜚声国际,墙外桃花似乎别样鲜艳夺目。
藏宝名山
广州官方收藏广彩作品最多的地方,一个是西关的陈家祠,另一个是广东省博物馆。
陈家祠的收藏品里头有不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州彩瓷艺人在广彩鼎盛时期的创作,但馆藏目前并不轻易对外展示,所以普通游客无法近距离欣赏这些作品。省博物馆则以收藏清朝各年间的广彩历史文物为主,其中有5件雍正时期的实物,《人物盘口瓶》就是比较早期的品种;乾隆时期的13件工艺品包括《酱胎印花奖杯扁瓶》,器形和装饰纹样都是西洋风格;嘉庆、道光年间的《花鸟蝶纹盘》等装饰比较接近现今的样式。至于同冶年间的《织金葫芦标盘》,是初期使用织金作装饰的产品。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杨湛
图片摄影(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黄皓
下期预告
广州的传统民间绝艺有“三雕一彩一绣”之称,始于唐代的广绣,是广彩的美丽“姐姐”。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的广绣,不但在历史上享受惯了“入宫”的待遇,还入了洋人的宫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专门派人到广州订绣耶稣像和国王像,还在宫廷中开起了广绣作坊。这门比广彩还古老得多的民间艺术,今天的境遇和未来的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