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上午,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中心。哀乐低回,鲜花环绕,石家庄退休女教师陶雅会女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庄重的气氛中举行。按照陶老师的遗愿,她辞世后,角膜和遗体被捐献,用于科研和教学。
退休第二天发现患肺癌晚期
58岁的陶雅会老师退休前是石家庄市第22中学的老师。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陶雅会先后在维尼纶厂子弟学校、化肥厂子弟学校和石家庄市第22中学教学。从教36年,陶雅会老师先后培养出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优秀人才。
陶雅会老师家属供图
2016年12月底,陶雅会老师年满55周岁,到了退休的年龄。就在她准备享受退休闲暇时光与天伦之乐时,却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办妥退休手续后的第二天,陶老师发现自己锁骨处有一个小肿块。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IV期,而且伴随淋巴转移,属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晚期。
主动联系红十字会捐赠遗体
患病后,跟病魔抗争的同时,陶雅会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自己最后一丝微光奉献给社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报刊文章中得知,她学生时代的一位恩师在逝世后将遗体捐赠给协和医学院作科学研究。恩师的榜样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难以磨灭的种子,陶老师主动联系红十字会咨询有关捐赠遗体的事宜,并于2018年正式向家人提出了捐赠遗体的想法。
陶雅会老师家属供图
“开始我很难接受,但是我能理解她。”陶雅会的儿子李丁说。在陶雅会一遍又一遍与丈夫、儿子沟通自己的想法后,她终于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2019年初,陶雅会郑重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字,按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不仅如此,在陶雅会的动员和鼓励下,其丈夫也进行了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
2020年春节之后,日渐消瘦的陶老师已经完全卧床。此时她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遗体捐献的身后事,反复联系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一再叮嘱家人要帮她把这件事办好。
2020年12月2日凌晨1时许,与病魔斗争了四年的陶雅会老师与世长辞。在陶雅会老师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尊重她的遗愿,她的家人第一时间联系了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中心。得到消息后,中心的负责人立即赶往医院接受了遗体。
“老师捐献遗体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
从教36年,陶雅会老师绝大部分时间担任班主任,与很多同学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更有诸多师出同门两代人的佳话。
一位从军的学生听到陶老师去世的消息动情地留言:“您对我的激励和牵挂,虽远隔千里,但我依然可以感觉到,我想我有两个妈妈,因为只有母亲才会那样叮嘱我。我会尽我最大努力,不负您对我的培养和期望,您一定一定会看见的。”
陶雅会老师家属供图
12月4日的遗体告别仪式,陶雅会老师的生前好友、学生共计110余人来与她做最后的告别,场面庄严而隆重,催人泪下。“毕业差不多30年了,跟老师一直像家人一样的相处,永远记得老师在班里用特别好听的声音给我们读‘荷塘上面田田的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陶雅会的学生董朝彦哽咽地说:“老师捐献遗体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爱他人爱社会,我们永远怀念她!”
“陶老师是我们的榜样,这辈子做她的学生深感荣幸。”陶雅会的另一位学生张克荣表示,陶老师不仅是她的老师,也是她儿子的老师。“陶老师是我家两代人的恩师,她生前献身教育事业,身后又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遗体和角膜将用于科研和教学
据介绍,陶雅会老师去世后,根据其遗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OPO眼库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获取了角膜,而后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受了遗体。
陶雅会老师家属供图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OPO眼库的工作人员刘欢表示,获取后经过层层评估,陶老师的角膜有些病变,不能用于临床救治患者,但对科学教研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她的角膜将用于科研和教学。
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中心的负责人赵长义表示,陶雅会老师的遗体是他们今年接受的第52例遗体,遗体将用于基础科研、临床科研和基础教学。“告别仪式结束后,对陶老师遗体将进行医学处理,然后存放两年,利用完毕后将对遗体进行火化,而后将骨灰安放在古中山陵园纪念墙的后面,名字会镌刻到纪念墙上。也可以将遗体返还给家属进行火化。”
“我们的遗体告别仪式有专业团队主持,告别仪式传统而兼具现代特色。另外中国人喜欢入土为安,我们对遗体的后续处理也属于传统的殡葬方式,骨灰入土为安后不再动,每年也会有人前去祭奠。”赵长义说。
捐献遗体的人呈现“三高”特点
据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中心的负责人赵长义介绍,中心于2006年3月成立以来,已经先后有2000余名遗体捐献者登记,已接受捐献的遗体160余例。“这两年捐赠登记、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捐赠遗体的例数也迅速增加,从2013年的5例增加到2019年的35例,2020年增长更加迅速,到现在已经有50多例,陶老师是第52例。”赵长义告诉记者。
“今年接受的遗体捐献比往年都多。”赵长义介绍说, “疫情期间,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甚至到沧州、廊坊、保定、北京、张家口接受过遗体。”
赵长义表示,根据统计,目前捐献遗体的人呈现“三高”特点,即年龄高、素质高、知识层次高。“目前我们这里接受的遗体捐献者最多的是老红军。”
“我们下一步有个计划,想针对研究生开设临床解剖学课程,遗体捐献之后,用于医学利用两个星期或一个星期之后,家属就可以把遗体的骨灰带走。这样遗体不必再用药物维持固定,学生接触的遗体也更新鲜,新鲜遗体对医学教学研究帮助特别大。”赵长义说,目前学校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再完善一下,这个计划就可以实施。
今年河北已经有82例遗体捐献
2016年,在河北省红十字会领导下,由河北医科大学发起,省内各地市红十字会及解剖学会下属六所医学院校共同组成遗体捐献接受联盟。至此,河北省建立了标准化的接受程序。
“据统计,从有记录开始至目前,河北省总共已经有400多例遗体捐献者,仅今年就已经有82例。”赵长义介绍说,除了部分学校因为疫情停止捐献工作外,河北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北方学院都在正常接受捐赠。
陶雅会老师家属供图
赵长义表示,河北省遗体捐献三原则,一是自愿;二是无偿,不仅是家属捐献无偿,遗体捐献中心工作人员也是无偿工作;三是和谐,一方面指家庭和谐,必须征得直系亲属同意,另一方面指社会和谐,不能因为遗体捐献出现社会矛盾。
“接受遗体对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很重要,能够培养医疗后备军,也能为临床攻克疾病提供支持,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非常大。”赵长义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遗体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燕都融媒体记者 卢伟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