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改变?做我自己就好了,我不会因为年龄而改变自己。”
必须承认,全红婵是一个为大场面而生的天才选手。法国当地时间 8 月 6 日下午,奥运女子单人 10 米台决赛,来自中国跳水队的 ” 跳台双子星 ” 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跳水运动之魅。广东名将全红婵成功卫冕,小囡陈芋汐以微弱劣势获得银牌。打分结果出来后,这对中国姐妹花紧紧拥抱在一起,诠释着 ” 竞争继续、友谊继续 ” 的惺惺相惜。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陈芋汐展示银牌。 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获得金牌,另一名中国选手陈芋汐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全红婵在颁奖仪式后。 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获得金牌,另一名中国选手陈芋汐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赛后新闻发布会,17 岁的全红婵来到新闻发布会,坐下来后,把大大的五环眼镜戴上,咕噜咕噜地喝了半瓶水。刚刚结束的比赛,并非没有波折,第一跳赢得七个十分,但第三跳的失误让陈芋汐追近分数至 2 分,好在第四、第五跳稳定发挥,全红婵五跳过后以 425.60 分再次赢得奥运会冠军。
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的不只中国记者,还有很多外国记者把问题抛给了她,比如平常听什么音乐、参加了两届奥运会卫冕成功、怎么化解压力等。全红婵的回答也越来越淡定,她说自己只想着把动作跳好,不会想太多。她还透露,自己听的音乐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比较激烈的 HIPHOP 摇滚类型,” 能让我兴奋起来 “。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全红婵(右)和陈芋汐展示奖牌。 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获得金牌,另一名中国选手陈芋汐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冠军中国选手全红婵(前中)、亚军中国选手陈芋汐(前左)、季军朝鲜选手金姬燕(前右)在颁奖仪式上。 当日,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作为一名只有 17 岁的孩子,已经获得两届奥运会冠军,全红婵被人问得最多的还是如何化解压力的问题。对此全红婵很淡定:” 我感觉没什么压力,后面不是还有陈芋汐嘛,我跳不好,有她在后面扛着,我就把自己做好,没想其他的。” 也有北京一家媒体提问:会不会因为随着年龄的提升而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像一个大人?全红婵立刻反问:” 为什么要改变?做我自己就好了,我不会因为年龄而改变自己。”
在巴黎的这段时间,全红婵认为是快乐的,” 训练中,生活中,我们都有话题,开心嘛!” 至于和陈芋汐的竞争会不会继续卷下去,她否认这样的竞争是 ” 卷 “,” 我觉得不是卷吧 “,她挠挠头,笑道:” 大家把自己的水平都发挥出来,后面别想那么多,做好当下吧。”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中国选手全红婵(右)与教练陈若琳庆祝。 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获得金牌,另一名中国选手陈芋汐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冠军中国选手全红婵(中)、亚军中国选手陈芋汐(左)、季军朝鲜选手金姬燕在比赛后。 当日,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过去三年,全红婵经历了身体的发育,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比赛中输给陈芋汐,对于外界给予的 ” 天才 ” 的称号,她并不认同,” 其实都是一遍遍练出来的,这期间也很辛苦,有泪水也有开心的时候,拿到这枚金牌很不容易。” 她说三年里最困难的是改动作,” 因为体重重了,就一直要去改变,这期间,陈练(教练陈若琳)一直帮助我,一直鼓励我,教我动作怎么跳,我们俩打配合。有时候她讲的时候,自己没有在意她说的那些东西,结果成绩越来越差,后面就觉得必须要认真对待,慢慢(和教练)配合。”
全红婵说自己夺冠后第一条短信发给了 ” 熊姐 ” 陈艺文,” 我俩关系比较好嘛,我家人也在电视前加油,感谢他们,他们也特别辛苦。”
新华社照片,巴黎,2024 年 8 月 6 日 8 月 6 日,中国选手陈芋汐在比赛中。 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获得金牌,另一名中国选手陈芋汐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赛场给全红婵加油的声音非常大,尤其第一跳拿满分后,全红婵第二跳站上跳台时,现场加油的声音还很大。全红婵透露其实这会让自己有点紧张,” 其实每次比赛的时候,都特别想让观众和粉丝在我跳之前不要喊,让我好好想想的动作,跳前他们一喊,就会打乱我的思路和节奏,不过好在后面调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