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海有着“特别情缘”的李政道,告别之际,我们看到了什么?

未来,唯有一个更美好的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中国,才不辜负先生的一种苦心。

文| 海上客

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李政道去世,享年98岁。

消息传来时,总感觉有许多事,在心头,需要说一说……

李政道教授

01

当然是各种怀念。

而更值得品味的是,就如同如今奥运冠军新出炉时,许多地方会尽力说一说该冠军与本地的关系。比如射击冠军盛李豪,为中国代表团添金,也是江苏的荣耀,是苏州人,具体来说是张家港的……

李政道去世时,一些长期跟踪报道他的美媒体,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李政道生前曾长期工作过的机构确证消息的准确性。

也有媒体从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教授友人方面获悉,李政道教授于当地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

复旦大学出版社在自家公号不忘推文:“复旦大学是我的‘母校’和‘第二个家’”。

凡此种种,其实就是在表示自己与李政道的关系很近。

当然,不少上海媒体,更不忘提及他出生于上海,与上海有着“特别情缘”。

1979 年,李政道(右一)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们亲切交谈 图: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家乡人,桑梓之地,情怀依旧。哪怕在李政道离开人间之际,也不忘向世界展示一份骄傲。

这,当然值得骄傲。

毕竟,李政道1957年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哪怕他当时重要的划时代贡献 “发现了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对于普通人来说至今不容易弄懂、弄通。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

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70-80年代,李政道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

可常人大概也只晓得,哦,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厉害,真的很厉害。具体怎么厉害,如果你我都知道了,也就不算真厉害了。

02

李政道之成为美国人,当然是时代所造就。

在美期间,他当选: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

当然,我想,对他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院士”头衔,该是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 年,李政道(左三)专程到洛杉矶参加 CUSPEA 代表团总结活动 图: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我不能肯定,如果没有他当年之前往美国,是否有可能获取诺贝尔物理学奖家?是否有可能在物理学领域有如此之大的成就。

但有一点,自他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其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央视新闻在相关报道中提到,李政道生前有三个“倡导”——

一是“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促成北京谱仪(BE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

三是“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

完全可以说,在那个中国国内物质条件还算匮乏的时代,李政道身为大师,也在为国内各大高校的“大楼”而奔波。

不得不说,李政道、杨振宁等等不少科学家,还有诸如叶嘉莹等人文学科的一代人物,在上世纪国际局势变化以后,得以陆续回到国内,走访、游学,为中国的科研、人文学科建设等等做出独特又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些人转回了中国国籍,有的没有转回。但我总感到,他们只要能为祖国、故乡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就该感谢他们,及今也该怀念逝者。

03

李政道(左)、杨振宁

李政道、杨振宁等,无疑都是时代为之骄傲的学人。当然,就中国来说,我们更不忘邓稼先、钱学森等等学人。

总起来说,中国能走出近世以来的积贫积弱,而行进在伟大复兴的路上,那一个时代走出的学人对这个国家有过贡献。

及至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衡量,他们没有辜负所生活、所奋斗的时代。

更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李政道为更多中国天才打开了一道门——

1979年至1989年,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1985年,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

1998年,发起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择优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毫无疑问,李政道在为后世的中国栽培苗子,也是在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积蓄能量。

从这个角度去衡量,我们该说一句——

李政道教授千古!

未来,唯有一个更美好的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中国,才不辜负先生的一种苦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9 分享